正文

2.天后参政(2)

武则天本传 作者:胡戟


这批熟悉和维护门阀制度的修撰者跳不出原来的窠臼,所列九等、293姓、1651家仍有许多官职很低的旧士族。即如被唐太宗点名从第一等降为第三等的崔民,实际上还是皇族、外戚以下最高的门第。显庆四年(659年)六月,长孙无忌刚被贬出京城两个月,另订《姓氏录》以取代《氏族志》的事就由许敬宗、李义府等建议提上了日程。许敬宗等奏请修改的缘由,即“以其书不叙武氏本望”,而“义府耻其家代无名,乃奏改此书”。预修者有孔志约、杨仁卿、史玄道、吕才等。《姓氏录》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仍分九等,“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彻底打破了原姓谱的框框。抱旧眼光的人把《姓氏录》目为“勋格”,即用为赏军功的规定,认为根本不是传统的定族姓的办法。缙绅士大夫多耻被甄叙,不愿同伍而纷纷抵制。李义府更上奏收焚天下《氏族志》,强行推行《姓氏录》。于是“百官家口,咸预士流”。⑥都是了,也就都不是了。大家只有姓氏之别,不再分氏族高下,身份较前平等了。数百年来,国家用行政手段颁定姓族等级的做法,随着门阀社会逐步瓦解,应该寿终正寝,以利于人才的涌现和社会进步。唐太宗对这已有认识,批判过士族:“不知世人何为贵之!”但还是颁定了那样的《氏族志》,向前走了一步,又退了半步,这正是他开放进步的治国理想和头脑中残存的门阀观念矛盾的结果。

唐高宗、武则天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从名到实都是对门阀旧制的一种彻底否定,从此结束了用官颁姓族来维护旧门阀制度的历史,无疑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变革。《姓氏录》恰在长孙无忌集团被摧垮之同时修订成功,显然也不是偶然的巧合。当然任何社会问题,特别是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的问题,都不是一纸诏书能解决的。太宗时代想压抑自矜门第的衰世旧门,王妃主婿除非勋臣不议山东大姓,但魏徵、房玄龄、李等家犹盛与为婚,致使山东士族旧望不减。李义府步他们后尘,更伪称出自赵郡,与李姓大族通谱,以抬高自己门第。后来李义府一度失势时,被李崇德剔出族谱,为其子求婚也被拒绝,因而恼恨,奏改《氏族志》。

《姓氏录》颁后四个月,又奏请定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博陵崔懿、赵郡李楷等七姓十家的子孙不得自为婚姻,并不得受陪门财。意在打破这些四海大姓的婚姻圈子,使之逐步瓦解。“然族望为时所尚,终不能禁,或载女窃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终不与异姓为婚。其衰宗落谱,昭穆不齿者,往往反自称禁婚家,益增厚价。”依门第高下差别,更多索取财礼。前此,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就曾下诏“禁卖婚”,并不见奏效,后来虽“不敢复行婚礼”,犹“密装饰其女以送夫家”。这一场新旧观念社会势力之间的斗争,不仅在武则天时代没有平息,还一直延续了整整有唐一代。其彻底解决是借助了唐末农民战争风暴的荡涤。五代起,“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盛唐以来私修谱牒、重视谱学的风气,也因丧失现实的社会价值衰落下去了。此后,除非有新的功名光耀门庭,单凭祖先的高贵血统就能混迹上流社会的便宜,只是破落子弟们难堪的历史回忆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