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儿有不平哪儿有我
平坦整洁的大道他不走,偏偏对坑坑洼洼的不平之处情有独钟。这着实令妈妈大伤脑筋,孩子这是怎么了,为什么对这些不好走的地方如此着迷呢?是孩子太淘气,还是专门与大人作对?
我曾经在路上见过这样一个场景,那是一个雪化后的傍晚,水泥地上有一个个小水洼,一位妈妈提着东西慢慢地走在前面,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跟在妈妈身后。突然小家伙对路边的马路牙子发生了兴趣,歪歪斜斜地在上面走来走去,一脸的欣喜。妈妈站在前面喊他快走,小男孩像没听见一样,依然不紧不慢地练着他的“平衡技术”。最后,妈妈实在不耐烦了,过去一把将他拉下来,严厉地呵斥他为什么不跟着妈妈快走,孩子被训得懵懵懂懂,一脸的茫然,只好跟着妈妈走。
接着孩子又对路上的水洼发生了兴趣,小脚在水洼里“吧唧吧唧”地踩着,感受着来自腿的那种感觉。妈妈看到孩子在踩水,又在前面大叫起来,呵斥孩子把鞋都弄脏了,过来一把将孩子拉出水洼,硬拖着向前走去。孩子一边哭闹着不愿往前走,一边无限留恋地回望着身后那些美丽的小水洼。
当时我也觉得那个小男孩太不听大人话,为什么好好的路不走,偏要走坑洼呢?等我有了淘淘,等淘淘也像那个小男孩一样大时,我才认识到,他们不是天生愿意和大人作对,而是生长发育阶段的必然现象,是儿童敏感期的需求在“作祟”。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蒙特棱利认为:“一个一岁半的孩子可以走好几里路不会累,但小孩子在走路时不像成人那样在心里有一个目标。幼儿学习走路是为了发展自己的能力,建立起自己的存在。他慢慢地走,既没有节奏,也没有目标,但是四周的景物都吸引着他,鼓舞着他继续向前。如果成人这时想帮助孩子,他必须放弃自己的步伐与目标。”
孩子之所以不肯好好走路,是因为他们急切地需要扩大自己的探索范围,自行活动将自己带到任何一个他想去的地方,最明显的特征是哪里不平往哪里走,哪里脏往哪里走。这时的孩子对走路无限痴迷,为了感受腿和脚与地面碰触的感觉而不断地行走,为由自己的腿、脚把自己带到了目的地而欣喜万分。这往往会造成大人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因为成人为了效率一般会挑选近的、比较平坦的道路,这使他们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所以就会出现大人强行将孩子从不好的道路上拉回来,而孩子却哭闹着要求回到原来的路上去走的街头“拉锯战”。
淘淘在这个年龄段时,一听说要带他到外面去玩,便会立即放下手中的玩具,迫切地等你带他出门。我们小区有一段用河卵石铺成的羊肠小道,供人们在走路时按摩脚底。淘淘出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到那里,开始他的“按摩”之路。出了小区,就在马路牙子上练“平衡”,刚开始他仅能走几步,后来越走越熟练,走好长一段时间也掉不下来。如果路上碰到一块砖头,就磨磨唧唧地在那儿玩半天,一只脚踩上去,再放下来,然后换上另一只脚。为了能长期“霸占”这块宝贝似的砖头,还边踢边踩,似乎永远也玩不厌烦。看见水洼简直就像发现了新大陆,利利索索地跳进去,还故意溅起水花。喜欢听踩水时发出的响声,结果越用力踩,声音越大,溅起的水花越高。经常是把裤子都弄湿了,他还开心地大笑。
记得有一次,我们家小区门口的大马路需要整修,推土机把原来的路推了一层又一层,路边堆起了一堆堆的黄土,连起来像一座座小山似的。这可把淘淘乐坏了,天天在上面玩儿,美其名曰“爬山”。大人看了心烦的那些黄土堆,却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不只是淘淘爱赖在那里,还有几个比他大些的孩子也喜欢这些所谓的“山”。每到上学、放学时,一些背着书包的孩子都要从这堆土上爬到那一堆土上,快乐地向前行进着,不仅不怕累,而且很开心。特别是在放学时,这里的孩子就更多了,简直就像是孩子们在聚会。
在成人眼里,崎岖是一种坎坷;而在孩子看来,平坦却是一种无趣。他们喜欢崎岖和不平,这其实是与热情、好奇、勇气、神秘和探索紧密相连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不正是这些热情探索、跌倒又爬起来的经历吗?难怪孩子们乐此不疲,甚至摔上几跤,也不觉得疼痛。因为,他们更多的是在体验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