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智慧型企业
苏宁在国内的零售企业中第一个喊出了要做“科技型企业”、“智慧化零售”。智慧企业在苏宁的定义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实际上,在笔者看来,智慧企业应该是能够最充分、敏捷、灵活有效地运用资源的企业。而这又意味着无论企业有多大,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智慧企业可以突破人力的局限,将自己的管理边界扩展得更远。
原有的企业积淀下来的海量数据也从一个“死”的东西被挖掘出来成为“活”的信息,并且用于支持决策。这就意味着“智慧”实际上不仅仅是作为基础的系统的智慧,同时更应该理解为企业本身的智慧。
定义智慧企业
苏宁希望将自己打造成一家智慧企业,而智慧企业应该是最具前瞻性的,能够最充分、敏捷、灵活有效地运用资源的企业。
苏宁在国内的零售企业中第一个提出了要做“科技型企业”、“智慧化零售”。这个概念经由IBM倡导,在过去双方已经成熟的合作体系下,成为了一个新的合作目标。
但是,智慧企业到底应该如何定义?这个目标如果能够被清晰地看到,它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估计没有一个很完美的标准答案。因为和美、精神这些抽象的词汇一样,智慧也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抽象的词汇。对智慧的感知大家可能并不一样。
在笔者看来,如果要给智慧企业下定义,那么首先一点就是:智慧企业应该是最具前瞻性的,能够最充分、敏捷、灵活有效地运用资源的企业。
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智慧企业的定义和解读是不一样的。当企业规模尚小时,资源的调用都在人力可操控的范围之内,完全可以凭借出色的业务员,或者出色的企业管理者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之相匹配的是,这个阶段的企业,还谈不上“智慧”的概念,其所有的经营行为可以定义为“聪明”,企业凭借经验和聪明征战市场。至于那些蕴涵了大智慧的管理思想,这个阶段的企业根本就用不着。
回顾苏宁20年的发展历程,它也是由小而大。在还是小企业的时候,张近东甚至可以靠“淡季订货、反季节打款”这样一招来赢得企业的快速发展。那时的企业还处于成长时期,张近东有很多事情都需要亲历亲为,需要运用自己的“聪明”,拟订广告语、与大的供应商斗智斗勇,进行“反季节打款”的“赌博”,这些都还称不上智慧。但是“聪明”也是有自己的边界效应的,过了临界点之后,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聪明可以让你做成一件事,但只有智慧才会让你成就一番事业!
在企业经营中,这个让“聪明”不再那么奏效的临界点就是规模。企业越做越大,到一定规模时,如果还是依靠人力来调配资源,就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极限。如果企业还是希望能实现充分、敏捷、灵活的状态,就需要运用信息化的工具。
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规模倍增之后高效利用资源的问题,是智慧企业的基石,或者说是智慧企业的题中之义。
苏宁很早就确立了自己内生型的增长方式。在苏宁连锁扩张进行全国布局,同时也是中国家电零售行业竞争白热化的那两年,苏宁的高层思考最多的问题实际上主要就是管理的问题。
2005年的时候,苏宁已经可以实现在3天之内开设一家新店,但是企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企业上市后对内部管理方面要求的提高,反而让苏宁的管理团队更为紧张。
因为,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企业管理体系才是苏宁面临的真正问题。孙为民曾坦言:“我们预期苏宁未来的发展规模至少要再扩大5~8倍。但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即使门店数量比现在略有增加,也会加大服务和管理的难度。”
所幸,苏宁找到了解决快速扩张与管理之间的矛盾的方法,找到了解决规模倍增与无法实现充分、敏捷、灵活地调用资源之间的矛盾的方法。从理念来讲,就是把轻的做得更轻,把重的做得更重。但是,从方法和路径上来看,信息化则是必由之路。
苏宁认为,未来企业比的不是规模、资产,而是智慧。如果没有智慧,那么再大的规模、再多的资产,也会因为无法把控而最终烟消云散。苏宁将自己所有的业务流程、所有的人员管理、资金管理、信息管理都置于先进的信息化系统之中,创造了让自己变得“智慧”的基础条件。
在对智慧企业的探索之路上,苏宁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孙为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当一家企业做大后,可以改进的空间也随之变大。对智慧企业的探索没有终点,但是最为直接而现实的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和经营经验相结合,更深层次地挖掘各种数据的价值,改进无序的、低效的流程,让企业资源发挥最大的商业价值,同时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购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