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逼迫”的方式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么?
虎妈主张:孩子越反抗,她越有韧性。
孩子们从天性来讲,绝不会爱好努力。因此一开始就不给他们选择“不努力”的机会,显得格外重要。
在露露去钢琴课的前一天,她终于忍无可忍地爆发了:“我不练了!”她决意放弃,站起来便摔门而去。
“回到钢琴前来,露露!”我命令道。
“你不能逼我。”
“我当然能。”我们没有吃晚饭,我没有让露露从琴凳上站起来,没有喝水,甚至没有去洗手间。琴房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就在摇摇欲坠的时刻,奇迹发生了——露露的双手开始“紧密结合”,出色地完成着各自不同的任务。她越弹越自信,越弹越快,并保持着她刚刚找到的节奏。
——摘自《虎妈战歌》
丁妈妈的话——
我不愿意逼迫孩子。别的小孩上很多培训班,但我的女儿几乎什么都没有上。你看看当今的中国,现在的孩子真的好可怜。
孩子嘛,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作为家长凭什么剥夺这个唯一的童年?童年就是用来玩的啊,这时候不玩,什么时候玩?玩也不是单纯的傻玩,童年这个阶段对孩子很重要,孩子需要在玩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真正喜好,而不是父母强加的钢琴课什么的。你牺牲了孩子的童年,学了个钢琴的六级,后来呢,又怎么样了呢?我看很多孩子也没有怎么样嘛,钢琴荒废了不说,唯一的可以玩的童年也一样没了,值得吗?
起初我们帮丽晴请了一个老师在家教她弹钢琴。很有趣的是,每次“逼迫”丽晴练琴的恰恰是这钢琴老师,我跟她父亲是从来不过问的,丽晴的学习成绩我们尚且不问,更不用说她童年的钢琴课了。
钢琴老师:“丽晴,到时候其他小朋友都晋级了,只有你过不了,你要怎么办?”(好像接下来钢琴老师对孩子讲了一大堆成人语言的大道理,我就坐在客厅里,他们练他们的琴,我就做我的事情。我用耳朵听着,也不去掺和。)丽晴:“老师,我不喜欢弹钢琴。”
钢琴老师:“不喜欢弹钢琴,那么你喜欢做什么?”
丽晴:“老师,我喜欢玩。”
钢琴老师:“玩?你告诉我,哪有玩这门课?今后你工作了,也没有‘玩’这个工作啊。”
如果有人问我,我家姑娘最善于做什么,我就会告诉他,我家丽晴最善于玩。因为一直是生活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所以在丽晴看来,学习就是玩、划船就是玩、吹长笛就是玩、辩论赛就是玩……经过那次事情后,我特地嘱咐钢琴老师,顺其自然吧,不用硬逼着她做什么,我们也从来不指望丽晴能成为什么钢琴家。弹钢琴只不过是培养她对美的感觉的一种方式。如果这样的方式让她感觉“不美”了,就背离了我的初衷了,孩子想玩就让她玩去吧。说也奇怪,恰恰是放松了“管教”后,丽晴反而很自觉地自己坐到钢琴前练习。或许,弹钢琴从那一刻起,才又回复到了“玩”的层面。(坦白讲,丽晴的钢琴水平非常一般,但是这不重要。)我对丽晴的口头禅是:“你觉得呢?”
人都是在不断地“尝试—挫败—再尝试”中成长的,我会接纳孩子的失败,陪着她,让她自己总结出为什么没做好,鼓励她用各种方法不断尝试。
丽晴读小学之前是在加拿大度过的,所以回到国内后,汉语对丽晴反而是个问题。丽晴小时候写的汉字特别大,也不够漂亮。我并没有逼着她非得一个字写100遍,甚至老师留的这种几十遍、一百遍的惩罚式作业,我家丽晴也从来不需要写(我预先跟老师沟通过,算是获得了特赦)。起初我的做法是偶尔代丽晴写作业,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作业太多了,我再也不想忍受了,于是我就找他们班主任沟通去了。我那时候就想,我一个经过百般历练的成年人,写这种一百遍的作业都要写吐了,不要说孩子了。你说这样的教育,孩子有可能爱上学习吗?
带领英国转型为全球化经济大国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他下台前的一场演讲里说得好:面对未来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政府不但要培养人才,更需要帮助成人培养技术,使人们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难道时至今日,我们还要用老掉牙的价值观来衡量孩子的未来吗?比如值高考之际,亲友频频带自家小孩来咨询我报哪个专业好。我通常都会说,在你们问“哪个专业好”之前,请先想清楚孩子的天分在哪里,兴趣是什么,除了成功之外,能否拥有快乐的生活?还有,他有没有终身学习的态度?
丽晴有时放学后贪玩,回家发现自己作业写不完,熬到很晚很困的时候,自己开始着急,就在那时候总结:明天得早点回家写作业。过了两天,又忘了。起起伏伏地,都是她自己在掌握对作业和时间的管理,而不是我在一边催着。经过不断尝试,孩子会感到自己是一个丰富的源泉,越来越相信自己有智慧、有创造力。
放养教育精彩语录:
孩子嘛,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作为家长凭什么剥夺这个唯一的童年?童年就是用来玩的啊,这时候不玩,什么时候玩?
人都是在不断地“尝试—挫败—再尝试”中成长的,我会接纳孩子的失败,陪着她,让她自己总结出为什么没做好,鼓励她用各种方法不断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