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需要,想改几遍改几遍
有时候,编辑的过程就像养育和教导子女,你需要花上很多的时间。在终稿出来之前,你可能需要写10次草稿。而有时,它可能直接就从你的脑子里冒出来了,甚至不需要一点儿修改。
当葡萄柚商人弗兰克·舒尔茨参加完我的研讨班,撰写他著名的葡萄柚广告时,那篇文案就几近完美,已经不需要再进行什么编辑了。《懒人致富》的作者乔·卡伯参加研讨班时,他对全班说,他的广告完成后,只改过两个词语,其他都很完美。与此相反,一些之前有很多文案写作经验的研讨班参加者,却用了大量的时间来编辑他们的广告。
你要删去那些不必要的词语,还要让文案始终说得通。对我而言也同样如此。我也执笔(后来则用电脑)写出过一些一气呵成的广告文案,不需要过多编辑。但是大多时候,我需要修改很多次才能满意。这里就有经验的因素。你写得越多,你需要编辑的就会越少,文案就越容易从你的头脑中涌出来,你就能更好地表达文案的情境和每个词语象征的激情。
新手一般都需要通过编辑来雕琢、打磨一则广告,但是有经验的文案撰稿人在头脑中已经有一套编辑机制了。那些看上去像是经过过滤器过滤出来的文案是源于他们的经验。
不过,你没法预料你的文案是否需要编辑,无论你有多少经验。因为你可能会创作出需要经过多次编辑的文案,你也可能一次性写出一个精彩绝伦的文案,而不需要过多的编辑。
阅读期刊
我经常惊异于我阅读的很多期刊文章是如此缺乏编辑。像这样的短语“最后,请注意……是非常重要的”完全可以删去,而不会影响后面行文的连贯性和理解。另一个例子:“不知是幸运或者不幸,这件事可能是……”,为了让信息更加明晰,这些短语都不是必要的。很多期刊文章中充满了这样不必要的初级词语,占满了所有空间,但是却没什么实际意义。为了写出有效的文案,你不能这样拖沓。
如果你想实践一下,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吧,自己编辑一下。或者阅读任何一份期刊,检查一下有多少多余的词语可以被删掉,以此来练习编辑文案。你还可以撰写一个草稿来练习这种技巧。
例子1:
这种产品唯一的可取之处,就在于我们的存货并不多。进口商不会订购太多,因为在正常的思维下零售商不会买它,更别说再卖了。所以我们只需要卖出几百个就可以了,就当做是一个市场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