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鸿蒙初辟(1)

冰与火:中国股市记忆 作者:李勇


 
1、三中全会

当代中国的许多传奇似乎都是从1978开始的。

1978年老年人记得最清楚的是涨工资,那一年全国60%的职工增加了工资,这是建国28年来动作最大的一次。当时没有奖金、稿酬和加班费,工资是大家收入的全部。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工资增长的速度都比较慢,好多年才能涨一次工资,而且每涨一级工资只有几元钱,还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机会。那时单位涨工资是有名额限制的,有时大约只有三成人能涨工资。工厂为了避免由此产生的纠纷,要详细划分涨工资人员的范围,确定后还要张榜公布,程序相当严格。从一位陈大爷的账本上看,1972年每个月他和爱人的收入是40.37元+35元=75.37元。这些钱要养活全家四口人,相当拮据。他一共挣了17年的40.37元,当时他经常想要是每月能够挣100元,就非常知足了。

调查显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1949年——1978年),城市居民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151元增加到1978年的388元,增长1.6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倍,平均每年递增2.4%。

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里有一句台词: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这一年,中国人尝到了牛奶面包令人愉快的香味。

当年的中国社会已经在发生变化,“两个凡是”和阶级斗争的口号越来越不大听得到了,一些农村偷偷把地分了。那一年的5月,《光明日报》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随后,一场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

(图1) 光明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图略)

这些都是天大的事。

9月份,邓小平在一次谈话当中很尖锐的指出,我们太穷了,我们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这些话在当时需要多大的勇气,但就是这种敢于面对的真诚态度,让敏感的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时代就要来了。

今天我们引以为改革开放标志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召开的。在这之前召开了36天的中共中央会议,两个会议加起来共40天。今日已经很少有这么长会期的会议了。

(图 2)十一届三中全会举手

这次会议作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战略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启动农村改革新进程。全会《公报》近万字, 其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论述,即:“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 

这是中央首次提到“公司”的概念,虽然还没有“股份”二字,但战略意义深远。

(图3) 人民日报 全会公报

六年后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再一次的“三中全会”是1993年11月11日,第十四届三中全会。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

三次“三中全会”,从改革开放;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意味着中国计划经济的大坝正在被市场经济撬动,而这,正是股市这个纯粹的市场经济产物的生存前提,股市的种子正是从此时开始发芽。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就不会有今日中国股市,不会有“3.27事件”、不会有《人民日报》托市、不会有基金黑幕和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股改,更不会有这本《中国股市记忆》了。

让我们记住1978年,记住十一届三中全会,记住这个伟人——邓小平。

(图片4)小平同志照片

以上内容图略,图片内容请参考原图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