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看看我们的学校里的那些小店,有多少是在校大学生们开的,又有多少是毕了业的学长学姐们开的呢。快餐店、小饰品店、服装店、电脑维修店,甚至小饭馆、台球室、勤工俭学社、快递公司,等等。选择在学校开店当然是看中了环境熟悉和租金便宜这两条,说实在的只要用心经营赚点学费是没有问题的,曾经有个在学校搞中介的学长透露一年忙忙碌碌也就有几万元的收入,只是这样常规的经营模式做大做强实在太难,说白了同质化程度太高没有核心竞争力。
我今天要说的呢,是一些不同于此的依托校园的创业模式,捡几个熟悉的仅供大家思索和参考。然后想想明白,其实创业这东西不仅仅是勤奋就可以,有脑子才最重要。要知道创造一个模式要远比复制一个模式赚钱得多,当然在互联网领域这个就不太成立了。
第一种就是成立校园服务性的公司,我们班的一位才女,就叫样样同学吧,从前不管是考试成绩还是各种比赛活动都拿第一的一姐,感觉她精力充沛永远用不完,只要有什么活动必定能观瞻到她的风采。其实这姐姐一开始就有创业的想法,后来参加了几次全国大型的创业比赛之后,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拉拢了一批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然后到大三的时候大家一拍即合就成立了一个公司。前几天问样样老总公司经营状况如何,她笑言饿不死。对于小公司来讲能撑过头一年的确已经算很了不起了。
仔细了解了一下,他们公司的业务很杂,因为是一家服务性的公司,也承接很多广告业务。其中有两项业务我个人是比较欣赏的。第一个就是,承接各类校园活动。因为样样同学在学校期间就在很多社团都混得有声有色,再加上他们公司的那帮人之前在学校都是蛮有能量的一群。于是接下来什么商业活动的时候,就可以跟学校一些社团商量,通过人脉然后组织舞蹈社、模特队、双节棍协会、魔术协会等之类的社团出外表演,或者是在学校里开办商业活动和社团的负责人进行一些合作。要知道很多时候,学生作为一种廉价劳动力是物超所值的,就像我前面所说的一些广告公司喜欢靠压榨实习生赚钱一样,你帮着社团一起去做一项商业性活动或是表演,这种劳动作为社员你是应该做的义务,但是要知道一旦涉及商业性你就该明白这中间是有利益的。
第二个呢,就是校园代理。比如有一些公司要在大学发一批传单,但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找人太麻烦了,那现在就有一个简便的方法,你直接给我们公司,我们公司在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代理。往下延伸就很多了,只要你想在各大高校推销个什么产品或者是搞什么宣传,我们都有一批的校园代理提供给你。也许你会问,那些公司不会自己直接在学校里找人啊?答案是,这种事情是小公司做的事情,大公司是不屑这么做的。何况很多国企是不愁钱的,所以小钱都漏给小公司去赚了,感谢国家吧。
接下来说第二种例子了,就是搞分众传媒的。很多人一定听过那位大学未毕业就千万资产的学生的故事。这位老前辈,就是看中高校食堂这块广告市场的空白,以最少的钱将学校的食堂广告都承包下来,接着挂上精美的广告牌,然后商机就接踵而至,几年之后这一模式已经扩展到大学几乎所有的食堂。现在又有人开始打起新的主意来。他们发现学校食堂的桌子也是一张张传达效果良好的广告牌。于是又有个学生动起饭桌的主意,给它们铺上了精美的桌布,实际上就是赤裸裸的广告。不好意思,头一批吃螃蟹的人他们又成功了。对了,去年某大学学生开发的停车场广告投放也是属于这样的创举。在这个广告投放越来越科学精准的时代,各类的分众传媒开始显示越来越强大的魅力。
其实像这种例子有很多,想必大家一定也听说过一些。创业需要执行力,也需要创造力,到后来还需要领导力,因此走出第一步的实际上都是了不起的人。而能够继续走下去,为社会为自我创造出更多财富的人,那就是精英了。言尽于此,只希望创业的朋友们不要盲目地因为创业而创业,一定要有好的、有价值的点子再下手。插句题外话,整天听着越来越多的浮夸之词,反倒更分得清谁是浮躁,谁是真的想干点事。好了我只能对那些大学刚毕业就有了自己事业的人说一声:“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