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能可贵的是,黎锦熙一直保存了平民通信社所发的稿件 15起二十多份,其中大量的是揭发张敬尧在湖南摧残教育、盗押厂矿、私运烟土等等罪行,揭露了张敬尧拼凑“保张团”、“湘事维持会”等黑幕,还报道了驱张代表团出发详情及到京活动请愿等情况。这些珍贵的文献,对于如今了解毛泽东当时如何组织驱张运动很有意义。
此后,毛泽东在北京与黎锦熙进行了一系列频繁的接触。据《毛泽东早期活动纪略》载:1920年1且17日,北大教授杨昌济逝世。22日,毛泽东与黎锦熙、杨度、蔡元培等29人参加署名的关于杨昌济逝世的启事,在《北京大学日刊》刊出。2月19日,毛泽东到黎锦熙家,讨论“文化运动方法”等问题,与黎的家人一起吃饺子过年。3月10日,到黎锦熙家讨论“解放与改造”等问题。12日,致函黎锦熙谈湖南改造问题,并随信寄去《湖南建设问题条件》2份。17日,到黎锦熙家,讨论“湘事善后问题”和“近代哲学派别”……毛泽东与黎锦熙的频繁接触,使他大大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坚定了斗争的信心,同时也加深了两人之间的友谊。
从1915年到1920年,毛泽东和黎锦熙的书信往来,现在保存下来的尚有6封。解放后,黎锦熙把这6封信拿给毛泽东看,毛泽东很高兴,感谢黎先生在漫长的艰苦岁月中敢于把信保存至今。毛泽东将这6封信作了影印,由北京荣宝斋影印复制一大册,然后赠给黎先生,说:“留个纪念吧。”
黎锦熙在白色恐怖下,除保存毛泽东的书信外,还保存了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时的作文本,毛泽东在长沙主编的《湘江评论》和《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等珍贵文献,并于1951年把它们献给了国家档案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当年毛泽东在长沙主编《湘江评论》时,遭到湖南军阀张敬尧的干扰和破坏,《湘江评论》第五号出版时,毛泽东亲自到印刷厂监印,他守在印刷机旁,把刚印出装好的《湘江评论》第五号装入信封内,亲自到邮局寄给北师大的黎锦熙教授。等到毛泽东吃完晚饭再去印刷厂时,湖南军阀派兵查抄了全部刊物并烧毁。后来,《湘江评论》第五号全国仅留下黎锦熙手中一本。这唯一的一本,至今珍藏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十分宝贵。
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途经天津、济南、泰山等地,于5月5日到达上海。5月8日,偕旅沪新民学会会员萧子升等在半淞园聚会,欢送即将赴法留学的会员。16日,在《天问》上发表《湖南人民自决宣言》。6月7日,毛泽东在上海致函黎锦熙。
此后,由于天各一方,毛泽东终年在外为革命劳碌奔波,黎锦熙一直从事教育,潜心治学,两人未能联系,甚至音讯渺茫。
然而,黎锦熙对毛泽东这位“高足”、“畏友”,始终关注,且非常敬佩。他关注着毛泽东“缚住苍龙”的事业,从内心里敬佩毛泽东的远大抱负。
这以后,毛泽东不再是一位“书生”了,他往返于北京、上海、长沙等地,求学交友,高谈国事,探求真理,组织“新民学会”,办文化书社,建立俄罗斯研究会、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运动,与军阀、劣绅和一切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投身于更激荡的革命洪流之中。黎锦熙虽然和他失掉了联系,但一直在报端和广播里寻找毛泽东的踪迹和下落;并且珍藏着毛泽东的书信、文件等,默默地祈祷他平安地摆脱险恶的环境,祝愿革命事业取得成功。即使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里,黎锦熙也不曾割断对这位热血青年和挚友的忆念,并多次对自己的秘书贺澹江(后来成了他的夫人)说:“你看吧,毛润之不得了,不得了!”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毛泽东在陕北延安领导抗日民族解放运动。此时,北师大迁往陕西城固,改为西南联大。黎锦熙仍在该校任教,并任联大国文系教授和系主任。不久,又成立了西北师范学院,黎任院长。城固距延安很近。虽然分别多年,毛泽东仍惦念着这位当年凭窗夜话的师友。北师大教授马师儒,是陕西米脂人,有次回家探亲,到了延安,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甚为高兴,特地托马教授向黎劭西先生问好,还说了许多想念的话。不久,毛泽东又从延安给黎锦熙寄来一本《论持久战》。黎锦熙收到此书后,即组织该校同仁们认真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