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9)

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 作者:赵志超


1956年,老二黎锦晖参加全国第三次文艺界代表大会。毛泽东知道后,单独接见了他。毛泽东与他共同回忆了他们当年同学时的往事。

黎锦晖(1891-1967年),排行老二,字均荃,早年与老大黎锦熙一同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后入省立优级师范习绘画音乐科。上世纪20年代末在上海创办中华歌舞专门学校和中华歌舞团,而后组建明月歌舞社,是著名的现代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戏剧电影界工作,曾任上海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

在1956年的相会中,毛泽东还向黎锦晖提到:陈毅同志在井冈山、中央苏区时期,曾用黎锦晖创作的《桃花江》曲子填词,把“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改成“红花千万朵,送给红军哥”。黎锦晖歉意地说:“有人曾经批判过这首歌……”

“其实,你的流行歌也不尽是靡靡之音。你也写过许多爱国歌曲!”毛泽东这么一讲,两个人相对笑了起来。

1967年2月15日,黎锦晖病逝于上海,终年76岁。

老四黎锦纾(1896-1954年),字季纯,又名黎明,早年毕业于湖南省高等工业学校。大革命前参加了进步青年组织的去欧洲的勤工俭学,和朱德、徐冰是同一个组。他们一同租住在柏林的一座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将军未亡人的楼房里,包住房、包伙食。黎锦纾和朱德同志感情很深。后来,黎锦纾获得了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归国后,他在南京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与晏阳初先生等人致力于平民教育事业。

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朱德总司令写信给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请他在南京找到黎锦纾,并予以保护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多次向毛泽东推荐黎锦纾到中央人民政府工作,得到了毛泽东的同意。黎锦纾终因身患胃癌、体力不支而未能遂愿。他于1954年病逝,终年60岁。

老五黎锦炯(1900-1981年),字殿庸,又名黎亮。1927年唐山交大毕业,是铁道桥梁专家,是滦河大铁桥总设计师,也是入党较早的高级知识分子。解放后,担任过铁道部设计局局长,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成“党内反动技术权威”和“走资派”,发配到宁夏农场改造。1970年,周恩来总理知道这事后,向毛泽东主席报告说:黎锦炯是党内铁道桥梁技术权威,但不反动,对我国铁道桥梁工程有杰出的贡献。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关怀下,黎锦炯从农场返回北京,继续担任了铁道部设计局局长。后来,他还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1981年12月31日病逝于北京,终年81岁。其子黎白,系著名作家,著有长篇纪实小说——《湘潭黎氏》。

1954年,黎锦熙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主席团成员。这年国庆节,他参加了天安门城楼的国庆观礼,和毛泽东相见,二人亲切交谈,畅叙旧情。谈话中,毛泽东问道:“六先生还好吗?”

“六先生”就是黎锦熙的六弟黎锦明(1905-1999),字艮甫,号均亮,生于1905年,从小酷爱文学,1925年考入北师大。先后创作中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11篇,剧本5部。小说《尘影》曾受到鲁迅的称赞。鲁迅说:黎锦明的作品“蓬勃着楚人的敏感和热情”。

“我看过六先生的中篇小说《尘影》。”毛泽东兴致勃勃地说,“是在1927年‘四·一二’政变以后写的。他以海丰农民斗争为背景,较为真实地描写了我国南方一隅,在大革命时期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

黎锦熙静心地听着。毛泽东接着说:“难能可贵的是,六先生在小说中描写了农民运动,揭示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我党没有自己的武装。这真是一针见血……”

事后,黎锦熙将毛主席的评价转达给六弟黎锦明,黎锦明十分感动,更加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先后创作了多部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和剧本。

新中国成立后,黎锦明先后担任过湖南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委员、省参事室秘书。1999年逝世于长沙,享年94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