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戴上红领巾年轻多了
从故居出来,毛泽东向韶山学校走去。来到校门外的木桥——儿童桥畔,伫立了一会,望着山冲袅袅升起的炊烟,充满深情地说:“这里空气真好啊!”
快进学校操场时,师生们听说毛主席来了,欢呼着从各个角落跑出来,簇拥着毛泽东走进校门。毛泽东走近一个青年教师,把手伸过去,问:“你是不是先生?”那教师紧紧握着毛泽东的手,只答应了一声“是的!”就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了。
另一位教师告诉毛泽东:“学校的初中部是由原来的小学部扩展起来的。”毛泽东听了说:“原来你们是中小学并举啊!”对学校的发展表示赞赏。
少先队员们选出自己的代表,出来迎接毛主席。走在前面的两位少年,一个叫蒋含宇,一个叫彭素清。蒋含宇是杨林公社瓦子坪的一个农家子弟,是学校少先队的大队长,彭淑清是韶山公社竹鸡大队一个贫民的女儿。她只见彭淑清走在前面,走到主席跟前,恭敬地向主席行了一个举手礼,然后献了一束花。
随行人员告诉大家,毛主席要和师生们照相。顿时全校一片欢腾,师生们都笑得乐开了怀。
师生们在学校台阶前站好。毛泽东健步走到同学们中间。蒋含宇解下自己的红领巾,庄重地而又略显紧张地用双手捧到主席跟前,行了个队礼。毛泽东弯下腰来,让脚踮得老高的少称队员给自己系上。
毛泽东笑着问他:“你不要了?”
“送给您。”
“你真的送给我了?那我就把它带到北京去啰!”
毛泽东戴上红领巾,笑着对同学们说:“你们看,我年轻多了,现在都变成了少先队员啦!”大家听着毛泽东风趣的话语,发出了一阵幸福的笑声。
毛泽东被孩子们簇拥着,兴奋地照了一张相,照片上的每一个人都笑得十分甜蜜,充满了幸福感。这就是后来被诗人臧克家称为“能听见笑声”的像片。
然后,毛泽东到教室、学校办公室和师生食堂看了一遍,说:“你们有小学,初中,有几个班,高中只有一个班,你们是一个戴帽子的学校。”他的意见是高中班少了,当年他为学校题词时,就不同意写“小学”,而是写的“韶山学校”,意思是希望学校将来能办成初、高中乃至大学。
看完学校,毛泽东在学生们的欢呼声中从后门离开学校,向松山一号住所走去。
师生们依依不舍,久久地望着毛主席离去的背景。一位老师领头唱起了《东方红》。同学们跟着唱了起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歌声在校园里久久回荡。
回到教室,老师叫同学们在日记上写道:“1959年6月26日上午8点,我们见到了毛主席。”以后,这一难忘的日子便成了韶山学校的校庆日。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少先队员蒋含宇、彭淑清早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并结成夫妻,而今已为人之祖了。他们一直在江西九江工作。人们羡慕地说:“他们是毛主席作的红娘,这真幸福啊!”
蒋含宇、彭淑清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写道:“我们分别依偎在毛主席的两旁,紧紧地、紧紧地挨着毛主席,聆听毛主席的亲切教诲,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
六、干部要和老农、青年三结合中午,毛泽东在松山一号就餐。他一边吃饭,一边吩咐有关同志分别把未到的亲属、老师、革命老人接来。
午饭后,毛泽东在硬板床上躺了一会,刚躺下不久,就被外面的声音吵醒了。原来外面聚集了许多求见的群众。
大约下午2点,毛继生到松山公寓所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刚从床上起来,问道:“外面怎么这么吵?”毛继生说:“外面有许多群众想见您。”毛泽东说:“等会想到外面洗个澡(游泳),顺便看看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