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人去沙漠里植树。等树种下后,其中一个刚开始还给树浇水,但浇了几天水以后,就不管了,任由树木自己生长;而另外一个人对自己种下的树苗一直精心管理,他每天给树木浇水,定期给树木施肥。后一个人种的树长势非常好,他心里常常笑话另一个种树的人,因为那个人种下的树生长得非常缓慢,而且显得非常矮小。
可是,等到了夏天,突然刮起了一场大风。大风过后,那些精心养护的树木竟然全部被连根拔起,而另一个人种的树却损伤很小。
平时种树种得精心的人感到诧异,于是另一个人告诉他:“我种的那些树因为平常不浇水,为了找到生长所需的水分,就拼命把根一直向地下扎,所以大风刮不倒它们。”
父母教育孩子是否可以借鉴一下在沙漠中植树的经验呢?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越快越好。要长成参天大树,就得经历自然界的风吹雨打。那些温室里培育出来的花草,或者是人工管理得好的树木,往往在面对风雨时显得弱不禁风。古语中有“大器晚成”一说,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很多成大器的人并不是天生具有过人的天赋,也不是靠别人给他很高的起点,他们大都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清朝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就是一个例子。毛泽东曾说过:“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蒋介石一生最佩服的人就是曾国藩,他曾说曾国藩“足为吾人之师资”。但是这样一位让两位对中国近代史有决定性影响的人物都对其高度评价的曾国藩,却并不像普通人想的那样,从小天资聪颖、才智过人。
据说曾国藩年轻时,有一天晚上秉烛夜读,一个小偷潜进了他读书的房间,想等他睡着了再下手行窃。可是曾国藩一篇文章翻来覆去地读了好多遍,就是无法记住。小偷等了几个时辰,曾国藩还没有把那篇文章记住。最后小偷等得不耐烦了,从梁上跳下来,站在曾国藩面前,把那篇文章流利地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的智力并不较常人高,甚至连一个鸡鸣狗盗的小偷背书也比他快。但是那个较他聪明很多的小偷,到死也只是一个名字也没留下的普通人,曾国藩却成了清朝中兴的四大名臣之首。在中兴四大名臣中,曾国藩也并不以聪明和才智过人见长,他是靠着谨慎和稳健,一步步走到他位极人臣的人生巅峰。
曾国藩小时候家境并不是特别好。他在考进士的时候,也曾经历过落榜的打击,而且还因为进京赶考盘缠用尽而不得不在回乡途中去找同乡借路费。但是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勤学苦读,最后终于金榜题名,一步步走上了他的成功之路。
由此可见,起点并不是成功的关键,人生的路很长,需要的是一步步地走好每一步,才能获得成功。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对孩子的平常生活习惯的培养,要比逼着他们背若干的唐诗宋词,或者是记住圆周率要重要得多。
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现在的80后父母只养一个孩子,但比以前养一大群都难。
在现今应试教育体制下,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的早期教育也备受关注。许多父母在孩子还未出生时就对他们进行熏陶,希望给孩子的智力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于是,对婴幼儿进行深度潜能开发、个性培养、健康呵护的一系列亲子教育悄然兴起。还有大量的诸如《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等等学习指导书籍,弄得父母精神紧张,眼花缭乱。还有的父母进行胎教,当孩子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让他们听英语、背单词。
3岁真能决定孩子的一生吗?
大家都知道,一代伟人毛泽东,他小时候经常被父母命令去山上放牛,为此还被小伙伴们戏称为“牛司令”。学生时代的毛泽东一直品学兼优,但他的父亲毛贻昌想让他休学,送他去湘潭城里的一家米店做学徒。那家米店的老板毛槐林是毛贻昌的堂兄,关系一直很好。毛贻昌希望儿子在经商上搞出点名堂来,日后成为一个财东。毛泽东当然不愿意去,在去外婆家看望舅父、舅母时,将这一情况及自己不想去的心思告诉了舅父。在舅父的努力劝说下,毛泽东才得以继续上学,并成为了一代伟人。纵观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发明家,从小被老师和同学嘲笑愚笨,结果出类拔萃,成为一代名人。
因此,孩子的早期教育固然重要,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以及思维方式等,但是,如果早期引导不得当,就会使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甚至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因此,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或是选择何种理念,根本的出发点都是引导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在很多孩子在学习上容易依赖别人、缺乏主动性,这就需要父母们积极引导,调动孩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意识,化被动为主动,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但是,很多家长不知道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正确方法。
一位做亲子教育的朋友告诉我,亲子教育针对的孩子年龄相对较低,有的孩子还不会说话,所以沟通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但朋友总结出一套方法,她看着孩子的动作,基本可以猜到孩子的想法。她喜欢通过唱歌、跳舞的教育方法来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和父母交流的能力。这位朋友在教育孩子方面经验可谓非常丰富,但在刚刚踏入这一行时,也有过很多困惑。
在一次上课的时候,这位朋友发现一个两岁多的孩子从不蹦跳。在和家长联系沟通之后,朋友了解到孩子的情况。原来,这个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在游戏中曾经狠狠地摔过一次,所以从此不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又蹦又跳。父母也曾为此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医生说孩子没有毛病,可他就是再也不敢蹦跳,这让他的父母感到非常头疼。对舞蹈很擅长的朋友就告诉孩子的父母,这是由于一次不经意的摔倒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形成了一个可怕的阴影。
80后父母的育儿方式比较时尚,不少有条件的家庭会选择把孩子送到早教中心去上早教班。关于“为什么要给宝宝上早教”这个问题,我曾专门问过一些参加过早教或准备参与早教的父母,他们大多表示是不想让自己的宝宝输在起跑线上。这些父母多是抱着能让孩子多学点东西的观念,他们对早教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让孩子更聪明、多认一些字的层面上。
关于这点,“婴之杰”的早教专家韩老师表示:这些都是父母对早教的误解,如果抱着错误的观点和想法让孩子去早教中心,也许会出现相反的效果。韩老师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对早教的误解。如果硬要把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的话,早教绝不是让孩子在起跑刚开始的几步领先别人,早教应该是让孩子在起跑前进行全面的热身运动。只有把全身的筋骨都舒展开来,才能避免在人生漫长的长跑中受伤。
误解1:早教就是早期的幼儿园
家长忙于工作,孩子年纪太小幼儿园不收,便出现了一些托管性质的早教园。这样的早教中心,其日常管理与幼儿园无异,不过课程以行为习惯养成为主,强调快乐、自由地学习。一些9月1日之后出生的三周岁宝宝,往往会被送到这样的早教园,因为家长希望他们提前进入幼儿园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