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双面人”
中国第一代“小皇帝”“小公主”们,如今已经成长为年轻的父母,开始培养新一代的独生子女。他们和从前的父母们一样,对自己的孩子爱到骨子里。他们像从前的老辈人一样,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自己能培养出一个比自己更优秀、更超群的下一代。
平心而论,这些年轻的父母们想法值得肯定,但具体到实际的教育上,有些父母的做法却让人不敢苟同。他们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孩子的教育上,闹出了很多让人痛心的事。
一个优秀的孩子,不光有健康的躯体、聪明的头脑,他还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但现在的年轻父母们呢?他们把对优秀的理解肤浅地停留在孩子“读了多少书”“几岁之内认识了多少字”等内容上。他们一切本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条原则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实,这些父母真正忽略了作为一个优秀的孩子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品德:自立、自强、包容、关爱。
因为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许多年轻的父母们不但没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反而培养出了让他们自己都目瞪口呆的孩子,这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一种教育方式。
案例:
“唉,真是郁闷,我真不知道该如何教育他了。我只是希望让他更优秀一些,没想到却把他教育得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大呼郁闷的女士叫虹,是一个八岁男孩的母亲。虹的孩子叫周立志,刚刚过了八岁生日。从孩子出生那刻起,当妈的就决定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小“神童”,一个“超级天才”……为了让孩子从小就与众不同,当妈的真是费尽了心思。
孩子刚牙牙学语,虹就开始教儿子背古诗、《三字经》等,尽可能地把儿童启蒙读物买来,一齐上阵;稍大一些,她又送儿子进了“天才英语起步班”,当妈的说,没准孩子将来会出国留学,所以外语得从小抓起;孩子五岁的时候,她又把孩子送进了奥数神童班……一切一切,虹为孩子几乎倾尽心血,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
孩子也的确争气,在妈妈的精心栽培下,孩子从学前班开始,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这样聪明的孩子,虹该高兴才是,但让她叫苦连天的却是孩子在其他方面的缺陷。孩子从不做值日,为此,老师经常批评他。没办法,只好在轮到孩子值日时,妈妈或者爸爸去代劳。而在家里,孩子更是比小皇帝还像小皇帝。八岁的孩子了,每天早上穿衣服还要妈妈帮忙,不会洗碗,不会拖地,不会整理自己的书桌;有时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让父母帮忙系上在学校就散开的鞋带……
“我真怀疑,我的孩子是不是比别人智商低呀?”虹苦恼地说。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己动手,她几乎用尽了办法。她坚持早上不给孩子穿衣服,但孩子磨磨蹭蹭会迟到。害怕孩子上学迟到的母亲,只好再次拿起衣服帮孩子急忙穿好。
一个八岁的孩子,在学校里学习表现非常出众,但回到家里却像一个从不抬手的泥塑像,这的确够让家长揪心的。但仔细询问了小立志的成长过程,却不得不说,孩子的一切,都是当家长的一手造成的。孩子小时候,为了让孩子学习那些所谓的精英教程,当妈的就千方百计地哄着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甚至怕累到了孩子,替孩子承担了一切他本该自己动手的事情。结果,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除了看书、学习,对其他一切事情都漠不关心的“冷漠少年”。
虹的错误在于,认为孩子只有在知识上有所成就,能够超过小朋友们,才算是优秀,而忽略了一个孩子本身成长的自然规律。她把所有的关注都倾注在了孩子的学习上,而对于本该随着孩子的年龄一起成长的动手能力给生生地扼杀掉了。
做父母的希望孩子优秀,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教育孩子学习,这本身没有错。但是,教育孩子动手,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实也是优秀教育的一种。而孩子的优秀,也并不只是表现在他学了多少知识、他会多少种语言上面。
在生活中,像小立志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这些孩子有着优秀的学习成绩,但在动手能力、自立方面,却很让人担忧。有些孩子十几岁了,竟然不认得田里的农作物,去基地学习,看着麦苗说成是韭菜。这样的孩子,谁又能说他们是“优秀”的呢?
一个优秀的孩子,他的优秀是表现在整体素质上的。任何一方面的残缺,都不能让他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孩子。为了让孩子比别的孩子跑得快一些,一些家长看到什么补习班、神童班,也不管孩子多累,也不管适不适合,都给孩子报上。于是,这些新一代的“贵族”们,只得在父母的陪同下,上刑场一样赶赴各种各样的技能室、培训班,接受着那些看似最为温情的“酷刑”教育。
在这种高压教育下,的确有一些孩子按着父母的意思走向了所谓的“成才”之路。这些孩子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在大人们为了让他们学得更多而心甘情愿地付出辛苦时,会觉得这是自己应该享受的待遇,而不明白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爱和爱心。他会拒绝本该自己动手去做的事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超级懒惰症”。
所以,要想培养出一个真正优秀的孩子,就要放眼孩子的全面教育,别只盯在孩子的知识上。因为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不知道关爱和美德的人,学再多的知识,也是一些聪明的“残疾”,哪里还能谈得上优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