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注释(1)

重庆新事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重庆课题组


 注释

[1]本章是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课题组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开展的重庆调研成果的主旨内容和一个组成部分;由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组织师生多次参加实地调研讨论形成材料,在此基础上,由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周立教授起草、温铁军教授修改定稿。

[2]课题组考虑到政府多年依赖的传统意识形态,认为应该主动调整有关的思想理论和宣传部门,也许可以结合中国在21世纪探索“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30版的新体系的可能性和实践内容,展望“第三代人类文明时代”。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在1844年的手稿中,马克思还说:“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同这些人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9~10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马克思还论述:“劳动把劳动客观条件——因而也是把劳动本身所创造的客体性——看作是他人财产的关系:劳动的异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5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通过“异化劳动”的论述,马克思试图说明一个“以资为本”体系中,人所创造的物,奴役了人的过程,或者更清楚地说:占有创造物价值的人,奴役了生产创造物的人。劳动的客观条件表现为劳动产品,即对象化劳动,所以马克思又把劳动的异化和劳动产品的异化看作同义词。

[4]只是这个幽灵可能不是《共产党宣言》引言中所说的那个在欧洲游荡的“共产主义的幽灵”,而是马克思所批判的那个在全球游荡的“资本主义的幽灵”。

[5]参见《全球化、边缘化、法西斯主义》,根据温铁军在与黄平、戴锦华、刘健芝等人的讨论中的发言整理成文,收入《解构现代化——温铁军演讲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6]工业化以城市化为基础,城市化靠工业化推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二者结合,似乎是一国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道路。正如Dianne Kendall 在2007年版的《当代社会学》(Sociology in Our Times)中指出的,“城市化与现代化和快速工业化过程相伴而生”(Urbanization accompanied modernization and the rapid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自20世纪80年代起,此种观念在中国各级政府和学界逐渐上升为主流观念,认为中国不可能越过西方经典现代化模式,一定会重走工业化、城市化道路,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补课。学界例见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王建的《论走出低谷的唯一道路是城市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马勇的对比评论《梁漱溟为何顶撞毛泽东:现代化不应牺牲农民》等文章。

[7][美]乔姆斯基 (Chomsky)著,徐海铭、季海宏译,《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8][德]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著,杨玉生译,《自由宪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弗朗西斯·福山(Francsi Fukuyama)1989年的博士论文《历史的终结》,1992年英文版扩展为《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10]在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之前,只有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和执政党的正式文件中明确将苏联指称为社会帝国主义,将其控制的东欧社会主义体系指称为修正主义。这些指称如果仍然成立,则苏东解体属于修正主义阵营失败,或是社会帝国主义解体。

[11]参见《WTO与中国农业》,见温铁军:《解构现代化——温铁军演讲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12]周立:《极化的发展》第1章,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13]1964年12月21日,虽然以农轻重比例协调为主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已经因不得不全面加强战备和开始“三线建设”而中辍,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仍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他代表中共中央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首次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国家目标。

[14]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提出一系列重要主张,其中包括: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15]2006年6月,万里长江零公里地标确定落户宜宾市合江门广场,使得宜宾市成为长江干流的起始城市。宜宾市距离重庆市289公里。

[16]中国三大增长极GDP总量占全国四成以上。2007年长三角占比188%,珠三角102%,京津唐等环渤海地区13%,总计42%。而重庆只占15%。

[17]关于区域不平衡发展中珠三角发展模式的分析,参见温铁军等:《解读珠三角——广东经济结构与战略调整分析》,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温铁军等:《解读苏南》,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