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书评/向平庸的生活开炮

为了报仇看电影2:猛虎细嗅蔷薇 作者:韩松落


向平庸的生活开炮

文/刘传雷

韩松落这本《为了报仇看电影》让我一下子想起一位朋友。1990年代中期,在我们那个精神生活匮乏的县城(特别高中生圈子里),因家里有个叔叔外地带回众多我们闻所未闻的电影碟片,这位朋友的女友就像书中的提到的《立春》中的王彩玲那样,是一个“最先文艺起来的”女生,后来,那女孩子转而爱上一个转校而来的男生,原因就是该男生跟她有的谈,谈什么呢?就是电影了。我那哥们痛苦异常,发誓“绝地反击”,通过看电影实现完美复仇。后来,“复仇”没成,倒是成就了学业,成了电影学博士。

当然,这哥们的复仇只是荷尔蒙演绎的青春闹剧,和韩松落的所说的“有时候,看电影,为的是报仇,向平庸的生活报仇”还有所不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影切实改变了哥们的命运,他老爸原本准备让成绩糟糕的他继承家里三个猪肉销售点的其中一个。后来,他开玩笑说:如果有个《国产凌凌漆》中袁咏仪那样的女友,他也愿意做个“猪肉王子”。

为了报仇看电影,却看出一个电影学博士,本来狭隘的人生道路上突然涌现出光影斑驳的万千景象,“人生的质感”玩笑般地从猪肉摊边的“肉感”变成文字的性感,这便是电影给予那位朋友的“完美世界”。

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在“淡呀淡呀淡出鸟来”的日子里,在放弃理想放弃真爱的生活环扣中,我们对着媒体中明亮的样板生活刻意矫正着自己,正如韩松落所说“凡事一旦‘刻意’起来,立刻落入窠臼、‘非要这样’和‘非不这样’走的的都是一条路,迟早会碰在一起,两种方式所付出的代价也完全一样,就是丧失真实感受。”但是,可悲而庆幸的是我们潜意识里渴望“脱节”,渴望突然出现一个让人无措却又带来些许兴奋的“星期八”,也总要找些地方晒晒几近发霉的情绪……于是,电影院成了周末的好去处,为了报仇看电影,报复那个平庸的生活。

一场电影一场梦,它带着我们“飞越疯人院”般的现实生活。在它那里,我们顿首,我们泪奔,我们跟着美丽的女主人公、帅气的男主人翁厮混,我们梦回青春年少,我们拿着砖头狂抡;那里“彩霞满天”,那里“暴雨将至”,还有“秋刀鱼的味道”和让人窒息的“第七封印”……

韩松落的这本书不是影评,是电影引发的边际思考,却将目光引向光影背后的本性。

初期,电影的诞生让相关人士很是担心,电影对外在事物的偏爱会诱使我们在闪变的荧幕前,忘却了我们最崇高的精神要求。正如保罗·瓦莱里所说,电影使观众避开对人生真谛的思考。这种担心在电影这里倒是稍好,只是后来的肥皂剧却正如他们所担心的那样:人们都懒得思考,不同的是人们并没有迷失在闪变的银幕前而是沉迷在缓慢的剧情中。后来所有的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们偶尔也会像韩松落一样思考电影,顺便思考自己的生活。

电影,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平凡景象的发现者,它所给予这个世界的是一种生活的N种可能性或者N种生活所指向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许是现实逻辑下硬邦邦的必然,也许是匪夷所思的偶然。所有的偶然和必然在都潜藏在你我的生活以及关于生活的种种记忆和憧憬之中,光影炸开了我们的生活,将本属于生活的废墟、华丽、污垢、隐秘、臆想、温和、宽容……冠以“他人的生活”真切地呈现给我们。这是电影正向平庸的生活开炮,一枚枚光影炮弹打来,催泪弹也好,哑弹也罢,都留作后想。

著名的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说自己始终难忘的一些景象:污水坑里的摇晃不定的世界——路旁有几棵树,前景中有一个水坑,映照出一些看不见的房屋的正面和一角天空。然后一阵微风搅动了映影,以天空为衬托的房子开始晃动起来。这是电影中的镜头,也是生活中景象。只是生活中,我们时常不够敏感,总是视而不见。

生活中,频频跳闸的思维让我们眼前一黑,好吧,让黑暗继续,让荧幕亮起,让斑驳的光影映在你的脸上,让脸上泛起微笑、愤怒和久违的泪光,让电影向平庸的生活开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