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蜗居”是一种很好的训练 ■
许: 我看你在《回家真好》里面写的,那个叫Gery的朋友,他的家就很小,但是他住得很有味道。《回家真好》这本书,你里面写的每一个人的家,大到像江晓原教授的家,小到像Gery的家,他们每一个人的家都住出了一种“精神”,跟大小无关。他们总想要体现一种生活理念,像书中的黄炳培,他的理念是房子要“不舒服”,所以他没有沙发,没有放松的地方。你觉得“理念”在你住的房子里面是不是很重要的东西?
欧阳: 这是肯定的。我也不是故意要玩“艺术”,我不是那种一定要把生活弄得像行动艺术的人,不一定。但是你一定要为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家居找出一个“主题”。比方说,你是一个很爱“吃”的人,你觉得在家里烧菜是一种很大的享受,是你可以跟家人做的一个很好的分享,那么,为什么你不把你的家——那个小小的空间——就当成是你的厨房呢?你有了这个“主题”,其他的因素就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和牺牲,你可以更乐意“蜗”在一个小小的床上面,哪怕是打个地铺,换来的是你得到了更大的空间,一个完整的厨房,你的生活就可以围绕“食物”来展开。再比方说,有些朋友可能特别爱看书,可能觉得自己本来应该生在图书馆里,或者是住在书店里,他就会把家完全安排成一个书房。我觉得只要给了自己的家一个“主题”,一切就好办了。当然,如果你是选择跟别人生活在一起的话,那个身边人也必须要跟你有同样的理念。如果没有同样的理念,是不可能有一个长久的关系的。
任何人都不可能给你提供一个“完美”的居住空间,每一个真正合适舒服的居住空间都必须要由自己来打造。所以,再好的家居设计师能够提供的也只不过是一个参考、一个建议而已。为什么很多有钱人的家完全没有“人气”,完全没有自己的性格?这是因为他们有钱,他们能请到最好的设计师,设计出一个其实应该属于那个设计师自己住进去的房子——那完全就是设计师自己的美学,而不是那个住的人的。反过来说,要为一个客户去量身打造一个真正可以住进去舒服的空间,对我来讲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不相信一个人真的可以有能力在短短的半年一年时间里理解客户的生活习惯跟方式。因此,我觉得真正好的居住空间,适合居住者的,必须由居住者自己来设计、来安排。
许: 这样说起来,“蜗居”反而比较容易打理?
欧阳: 肯定。所以,我觉得“蜗居”对于我们的人生是一种很有趣的练习。你会锻炼出一个更精准的挑选能力——什么是你喜欢的、不喜欢的,什么是需要放在这个环境里头的。怎么购买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怎么不买才是一个最大的挑战。
许: 这个就是你强调的“减法生活”吗?
欧阳:“蜗居”就是一个很好的“减法训练”,因为它本来已经是这么小的空间,你一定要做大量的减法,才可以挑出最好的放进那个空间里,选错的机会就少了,收纳进去的一切都是你喜欢、需要的。老实说,一个人真正喜欢、需要的也就那么几件东西。
许: 那你觉得一个幸福的家应该具备哪些因素、条件呢?
欧阳: 一个家的组成是从一个人开始的,慢慢变成两个人,开始有下一代。所以,我觉得首先要处理好自己。如果你一个人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头,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可以打理自己的平常生活,能够给自己做一点吃的,穿得也还算行,自己舒服,也能安排好工作、娱乐的小环境……我觉得首先该有这样的一个经历,然后才可能有一个幸福的家。假如你一下子就从家里出去,马上要跟另外一个人组织一个家庭,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果你从来没有跟家庭以外的人有过“同居”经验的话,一定会碰上蛮大的问题。我觉得从生活面上说,首先要很清楚自己有什么需要、自己未来可以做的妥协有多少。
许:“妥协”指什么?
欧阳: 比如,你有没有真正认清将来你打算跟他生活下去的人,他的生活习惯是什么样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对方的迁就和妥协能力有多强?因为妥协是互相的,你不能不公平地说硬要对方妥协,也不能对自己不公平地说完全自己来妥协。想清楚了这些问题,你就可以大概准备好进入两个人在一起的空间了。
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认识和了解。你们一起去买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开始慢慢知道是不是真的可以跟这个人住在一起。我身边有朋友真的有这样的经验,他们已经在一起交往一段日子了,准备先同居,还没有决定要结婚。然后,偏偏是在一起去找要买什么杯、盆、碗、碟的时候就分手了。因为他们发现,咦,原来大家挑的完全是不同的款式!对颜色的喜好啊,对质材的喜好啊,完全是两个方向。当然这有点极端,但是也可以理解,毕竟这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所以,大家都要做好这个准备,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到三个人,这个过程里头出现的矛盾可能会让你做另外一个决定,你必须要有这个承担。
当然,如果我们比较正面地想,我们可以把这一切都拿出来谈,看看是不是有一个互相可以妥协的空间。或者再换一个更正面、更积极的说法: 大家是不是可以一起进步,一起再往前走,去找我们共同的东西,把过去的一些放下。我从前喜欢这个颜色,喜欢是喜欢,但是如果我打算跟一个人住在一起的话,是不是可以另外去找一种我们都喜欢的颜色?去面对,我觉得才是生活。毕竟,人生是不断的实践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