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父母跟我们一起长大” ■
许: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你是无条件地去适应,还是试图去改变,这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责任。
欧阳: 如果说无条件地适应,我觉得这有点太被动了。它牵涉到社会有没有平台让一些声音被听到;或者,那些不放弃的朋友的努力,能不能集合成一种可以反过来影响政策的力量。如果连我们这群真正受“蜗居”影响的人,也没有任何的“不合作”的态度的话,那就完蛋了。
许: 香港年轻人应该很能接受“蜗居”的现状了,现在内地的年轻人,像我这样的“80后”,其实很多也能够用开放的态度接受,觉得“蜗居”无所谓。但是父母辈,他们可能还不太能够接受,他们总希望有一个底线,比如说起码要有100平米。在这个情况之下,当一些父母要嫁女儿的时候,他们会要求女儿一定要嫁一个有房子的人。在香港,有没有过这种观念?
欧阳: 过去也有。父母总是希望下一代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活条件,这个很可以理解,而且也没有错。只是说,有没有可能“让父母跟我们一起长大”,或者是跟我们一起经历,也让他们接受这个现实,让他们知道,真正的幸福是来自于跟你生活在一起的人和你有没有共同的理念、能不能“同甘共苦”。这是老话。如果你们只能“同甘”,如果你们只能共同去享受那100平米的房子,有一天如果破产,要住回一个才50平米的房子,难道说你们就要马上离婚了吗?把这个告诉父母,父母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没有“共苦”的基础,老实说,“同甘”是假的。
许: 好像香港在“非典”以后,有很多人破产了,很多家庭就出了问题。当年两个人结合,是因为一套豪宅,一旦破产了,两人的关系就崩溃了。中国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变化太快,可能在美国是四五代人慢慢地改变成现在的样子,但中国可能就是两代人之间就变完了,父母很难接受孩子的理念。
欧阳: 对。现在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和人的观念根本不能谐调,因为落差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我们自己首先必须要好好地理解一下,然后看看可以用一种怎么样的方法,给父母一个他们能够听得懂的解释。父母不是站在我们的对立面上的,还是一家人,对吧。但是这需要我们首先自己厘清,然后才有可能跟父母沟通。看什么样的方法是他们能听得进去的,或者是举更多的例子,更多更正面、更“悲壮”的例子,让他们知道最重要的是下一代人幸不幸福,这与房子大小无关。
许: 大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越来越小,是不是一个趋势?
欧阳: 全世界都是这样,任何一个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哪一个没有碰上过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有些城市起步比较早,已经过了这个阶段。所谓当代“城市”的概念,也就这一两百年的事情。在这一两百年里,他们的城市可能已经经过了几代人的进进出出。问题是到了中国,我们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里,经历了别人一两百年才会走完的过程,矛盾就显得特别大。如果我们看到这一点的话,大家心里会有个底,知道我们现在像经历一场实验剧一样,浓缩了人家的种种经验——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福和无奈吧!
【采访时间】2010年10月26日
【采访地点】中国美术学院(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