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文道:我宁愿没有粉丝(3)

同胞,请淡定 作者:许骥


2009年1月,道长在内地出版第一本书: 《常识》。《常识》自1月推出,3月就卖出了十万册,到6月,卓越网上竟然卖到断货。我没有确切的数据,但听说道长于稍后推出的《我执》一书,卖得比《常识》还要好得多。在这图书业的“寒冬期”里,这不得不算是一个奇迹了。以至于有香港媒体把这一现象命名为“梁文道现象”,我则将2009年称为“梁文道年”。

接下来的一年里,道长参与的各种活动也是多如牛毛,不断现身各种场合“谈书论道”。关于活动现场的盛况,马家辉曾在专栏中这样写道:“梁文道前两个月在季风举办过一场签书会,出席群众太多了,从地面排队挤站到三楼,不仅占住了书店的卖书空间,更把书店地板压坏了,热烈情绪跟阿Rain到北京开演唱会不遑多让,粉丝秩序接近失控,把书店负责人吓怕了,担心在此流感恐慌期再聚集人潮,分分钟出事,乃亮红灯,容后再议。”马哥说的是2009年3月份在上海季风书园的签售会,那次活动我也在现场,真实情况虽不如他写的那么夸张——“把书店地板压坏了”——但人头攒动,确是蔚为壮观的,我的鞋都差点挤掉了,也差点和推撞我的人起冲突。

同年6月下旬,道长应邀来到杭州,在枫林晚书店做了一场演讲——就是那场被讹传为“韩寒是下一个鲁迅”的著名演讲。演讲当天,虽是晚上,但气温也有40摄氏度。在书店百余平米的演讲厅里,两百多号听众济济一堂,各种运动和呼吸,使气温起码又升了四五度。由于条件简陋,没有空调,听众们只能边“蒸桑拿”,边听演讲。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粉丝们还是坚持把将近两个小时的演讲听完了。

再见到道长是半年后,厦门。那天他一下飞机,就匆匆赶到厦门“外图书城”签售。原定一小时的签售活动,又延长了足足一个小时,眼看排队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最后在道长的强烈要求下,主办方才不得不强制停止,不准再加入排队。

2010年“世界读书日”,道长又一次来到杭州。这次来是应了当地一家媒体的邀约,到下沙大学城做演讲,又遇到相同的“麻烦”——粉丝太多,签名又排长龙。由于是在大学做演讲,学生们的情绪又格外高涨,不签到名就不肯离开。

孔老夫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道长就是那种能把“文”和“质”拿捏得特别好的人,所以才能拥有那么多的粉丝。细想一下现在的世界,要么长相出众,要么言论出格,要么举止出位,否则,真的是很难成为“偶像”的。但是,道长仅凭他的理性、礼貌,凭坚持不懈普及“常识”,就能得到这么多的拥趸,实在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我约他做访问,他二话不说立刻答应,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我。但是,在我和他对话“粉丝”这个话题的过程中,令我诧异的是,他竟然说出“如果可以选,我宁愿没有粉丝”这样的话!我知他一定没有对粉丝的恶意,所以向他请教原因。不出意料,他的回答果然很“佛教”。

道长讲话的风格,是不太喜欢跟人分享他的个人经历,喜欢就事论事,用各种比喻来把问题讲清楚。他讲话,还有一种古希腊的范儿,喜欢不断地“设问”。

最典型的“道长式”语言是这样的——“今天的中国存在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这几年我发现一个现象,什么现象呢?就是……”“他的说法我始终觉得有些蹊跷。什么蹊跷呢?就是……”你别小看这种讲话方式,里面可有大学问。

这种“设问”的讲话方式,是古希腊沿革下来的一种“优良传统”,在讲者提问和自我作答之间的空当,能够暗示并带领听者一起去思考这个问题。听这种讲话方式的人说话久了,你自然而然也就变得爱思考、会思考起来。

道长是佛教徒,是香港“文化教父”,是“文化百足”,是“香港中文大学有史以来读书最多的学生”。借用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的话来说: 他自己是“浅薄”,许子东是“刻薄”,而梁文道,则是“渊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