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典经济学在中国本土的验证(上):道德的感通(19)

中国经典经济学 作者:钟永圣


 

9.价格理论

管子认为绝对稳定的价格对经济发展不利,价格在“衡”的一定幅度内上下波动,是货物随着市场行情自然发生的现象,才会有利于经济发展,“衡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常固”,而且国家对均衡的价格数不能强行计划控制,否则会就会违反万物自然的起伏波动而造成祸害,“(衡数)不可调,调则澄,澄则常,常则高下不二,高下不二则万物不可得而使固。”“岁有四秋,而分有四时。已有四者之序,发号出令,物之轻重相什而相伯,故物不得有常固。故曰衡无数。”管子去世后2566年,也就是1921年,西方经济学的“芝加哥学派教父”弗兰克·奈特出版《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指出不确定性是利润的来源。奈特说的市场价格不确定性其实是管子说的“衡无数”,价格被西方经济学认为是所有市场信息的体现,市场的不确定性就集中体现在价格不确定上面。奈特的说法误导了一大批西方经济学家,因为奈特没有看清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德行(劳动、信誉、智慧等),就象大雾迷江,然后艄公告诉你说航道就在大雾里,这样的船有几个人敢做?

管子经济学正是利用市场货物价格的天然波动,因势利导,才能利用价格政策调节国家经济,这是自然伦理的天然要求。如果强行稳定价格不变,不但违反自然伦理经济的规律,还失去了调控经济的机会和手段,是有害无利的。例如,运用价格政策,提高谷物价格以奖励农民的耕作,把谷物价格由国家规定低于囤积居奇的投机商人的价格,打击商人的投机暴利,既可以稳定市场,又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即“谷贵则万物必贱,谷贱则万物必贵,两者为敌,则不俱平。故人君御谷物之秩相胜,而操事于其不平之间。故万民无籍,而国利归于君也。”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资本家曾经挑战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府政治和军事厉害,但是经济管理是外行,就想利用囤积煤炭、棉花和大米等要害物资在市场上给新政府一点颜色看看,结果以陈云为首的经济管理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先是从东北和华北源源不断地调进投机商人囤积收购的物资,满足他们大量收购的愿望,耗尽他们的资金量,然后国营商店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大量供应市场需求,使投机风浪应声而落,投机商人叫苦不迭,漂亮地打赢了这场“两白一黑”的经济战。追本溯源,陈云的经济战法最早就出于管子经济学。

管子还利用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来提高国家经济收入。例如,在国家掌握大量布匹的情况下,对织布的原料麻征税,麻价因征税而大涨,原材料上涨则造成成品布的价格以更高的幅度上涨,由此国家大量获利。“君守布,则籍于麻,十倍其价,布五十倍其价,此数也。”

10.国家贸易理论

管子关于贸易的理论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内贸易,另一个是国际贸易。

管子国内贸易理论同样是中道伦理经济的体现,一方面鼓励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大商人兼并,尽力保持农工商三业均衡。“政有缓急,故物有轻重,岁有败丰,故民有羡不足,时有春秋,故谷有贵贱,而上不调淫,故游商得以什伯其本也。”国家必须保持对市场的观测和调控,但是又不能“有为”,不能破坏市场贸易的正当自主性,这就是一直被误解的“为无为”。

鼓励国际贸易,优待国际商人的做法始于周文王。西岐曾经发生物质匮乏、日用品紧张的情况,为了增加货物流通,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活跃经济发展,文王下令对各国贸易商人的到来给予良好的招待,以鼓励贸易,解决饥馑,增加财富。到了管仲的时代,为了扩大国际贸易规模,制定了固定的供吃供住的制度,“请以令为诸侯之商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二乘者有稻菽,三乘者有伍养,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其实就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后“招商引资”的做法,类似投资100万美元的给税收优惠,投资1000万美元的批地建厂房,投资一亿美元要上新闻联播等等,至于建五星级酒店等居住娱乐配套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富商云集,“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齐国焉能不富?

秦汉以前,特别注重经济发展,先行富有财政而建国的人,值得一提的有两个人:姜尚和管仲。太公治齐,始发渔盐之利,建立了齐国,后来子孙才得以富国强兵,历七八百年而不衰。管仲治齐,也是先由发展经济入手,后做到“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霸主局面。《了凡四训》有言:“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管仲被后人轻易列入“政治家”行列,然而管子是在佛学传入中国之前,先于孔子对心性学说有着独到见解的人,其文化思想的成就绝不在其事功之下。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文化思想上的高深造诣,他不会有那么大的经济成就。

说苑云‘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巿租,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近。”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而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称伯。’”

《孟子》中记载: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