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幸福为何物(1)

幸福靠自己 作者:亚星


1 幸福是什么

当有人问我幸福是什么的时候,我总是告诉他,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

——巴尔德斯

幸福是什么?问到这个问题,我猜大部分人的反应都会是:挣越来越多的钞票,住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汽车。可以说,这是我们对幸福的一种普遍认识。为了实现这种幸福,我们扮演着自己一成不变的角色,我们在忙碌的工作中失去生活,甚至迷失自我。于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不幸福。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我们忽略了思考与反省,总是沿用一种熟悉的思维方式或思维定势,总是习惯按着大家公认的价值观要求自己,总是习惯性地跟着众人的脚步前进。

前阵子,我看到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幸福并不是我们得到的少,而是我们要求的太多。”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很多时候,我们给自己设置了太多标准化的框架,一旦哪一样在框架之外,我们就会觉得不幸福。因此,想要得到幸福,就首先要打破或干脆不要给自己安装这些所谓的“框框”。

有人问我怎样才能得到幸福,我想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先跟大家讨论一下是什么让我们变得不幸福的。提起幸福,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把挣钱、住大房子、开高档轿车。这就是我们给幸福划定的几个框框。今天,我来带大家一起打破这些让人难受的“枷锁”。

我看过一本外国学者费恩海姆和阿盖尔合著的《金钱心理学》,也许这本书能帮我们打破第一个框架。在这本著作中,费恩海姆与阿盖尔谈到金钱和幸福的关系,“许多学者对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无一例外地提出两者的相关性约为025”。025是学者们长期调查与研究得出的幸福与金钱相关性的一个标准值。为了好理解,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认定为幸福感的衡量标准。当人们的收入很低时,对幸福的满意度确实很低,几乎没有幸福可言;而在人们手中有了一定财产之后,幸福感就会随之上升,在幸福感到达025之前,幸福和金钱成正比关系;一旦财产增多到一定程度,幸福感超过了025,那幸福和金钱就不再有必然关系,甚至会降低到02、01。这一现象在数学中被称作“金钱的边际效应递减”。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很多有钱人也不幸福。

我们再来看2010年的城市幸福度和GDP的关系。

国家统计局的“2010年中国城市GDP排名”中前十名依次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苏州、天津、重庆、杭州、青岛、无锡。

同时,也有很多对幸福度的调查浮出水面。《瞭望东方周刊》统计的“2010年中国幸福感最高的城市”分别是:杭州、成都、宁波、西安、昆明、长沙、南京、银川、南昌、长春。

不难发现,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排名第七的杭州竟列幸福感最高的城市排行榜榜首。更加意外的是,另外九个GDP前十名的大城市全部在幸福榜中“落第”。这就足以说明,幸福和金钱不一定成正比。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就能够使自己更加幸福。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活生生的例子我们都很熟悉,很多十分有钱的人不但不幸福,反而比普通人更易得忧郁症,甚至还有很多有钱人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例子屡见不鲜。

我们知道,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将自己的财产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抛开慈善的角度不说,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推测,这也是他让自己保持幸福感的智慧之举呢?比尔·盖茨当然是个聪明人,更是我们眼中少见的大富大贵却不沉溺其中,仍然自得其乐的人。

因此,我们不要过分地将幸福感寄托在钱、房子和车子上,钱少自然有钱少的好处,不用担心被敲诈,也不用整日怀疑别人接近自己都是贪图钱财;房子不够大,自然有它温暖的一面;车子不好,不用停在哪里都担心被划、被偷了。平凡自然有平凡的幸福,不用做钱的奴隶,有时间度假,有心情享受生活,体味平凡的小幸福。

所以我觉得,幸福是一种奇妙的东西,你越是每天都祈求得到它,它可能就越不走进你的生活;反而,哪天你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其他事物之上,开始认真感受生活,那么也许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现在的生活就是一种幸福。我们之所以不幸福,都是因为给自己划定了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将自己的幸福框在了一个进不去的小圈里。

我更觉得,幸福应该是心灵深处微妙的感受,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在你颓丧无助时,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带给你幸福;幸福是你口渴难耐时一瓢甘甜的泉水;幸福是你筋疲力尽时一张松软的大床;幸福是你孤寂时一封远方的素笺;幸福是你噩梦后一张慈祥的笑脸。幸福是一种心态,一种感觉。其实,幸福每时每刻都伴随我们左右,关键是如何去发现它、理解它、感受它、创造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