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舜典》——舜的政治生涯(1)

风与草:喻中读《尚书》 作者:喻中


《舜典》是《尚书》的第二篇,叙述舜的言与行。

青年时代的舜屈居于庶人阶层,但是,他的血统还是很高贵的。他是五帝之一颛顼的第七世孙。他是因为“德性”为尧所知,并成为尧的继承人的。《舜典》用八个字概括舜的美德:“浚哲文明,温恭允塞”,意思是,舜有深智文明温恭之德,信义充实上下。这样的德性较之于尧,大致属于同一种类型,只是在用词上,神圣的色彩已经有所减弱。舜的这种德性就像闪光的金子,不可能长期埋没,终于上闻天朝,受到了尧的征召。

在正式即位之前的考察试用期,舜有几项颇为出色的表现:第一,选择高辛家族的八个人作为助手,在天下推行他喜欢的五种教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结果,这些教义受到了普遍的遵从,没有发生违命对抗的现象。第二,作为政府首脑,他总理群臣百官,把各项事业打理得井井有条。第三,他开门接待四方诸侯,四方诸侯都肃然起敬,体现了一个政治领袖应当具备的精神感召力。第四,在他总揽各方政务期间,阴阳协调,风雨应时,毫无错乱,表明舜之德受到了上天的肯认。看到这些政绩之后,尧说话了,他告诉舜:“三年来,你在谋划政事,我也在考察你的言行。你所说的,都到做了。你继承帝位吧。”然而,就在这个顺理成章的节骨眼上,舜却出人意料地表示:自己德性不够,还不能继承帝位。

舜的这个不同寻常的举动,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政治先例:在可以接受帝位之时,以德性不堪为由予以推辞。这是什么意思呢?从后世的“反复劝进”(譬如王莽,譬如袁世凯)的表演来看,一般而论,这样的推辞不大可能是推辞者内心的真实表达。如果这样的辞让确实发生过,确实是从舜开始的,那么,舜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其一,尧还健在,自己就登上天位,是否会给别人造成急不可耐的负面印象?其二,尧还比较健康,就说要把帝位让给自己,这是不是尧有意安排的一种试探?其三,现在没有其他的竞争者,暂时推迟继位的时间,也许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声望和良好形象?其四,现在有其他的竞争者,时机尚不成熟,如果马上着手继位,是否会引发对手的强烈反扑?其五,以退为进,退一步进两步,是不是一种更好的政治艺术?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哪一种想法是舜的真实想法?我们可以猜测,但却无法断定。

不管怎么说,舜还是在第二年继承了大位。那是正月的一个吉日,在尧的太庙里,舜接受了尧的册命。不过,虽然接受了最高权力,舜还是感到不安。为了抚慰自己内心的不安,舜考察了北斗七星,又以七星对应于七种政事,结果发现,自己的继位完全符合天意,这才放心地向上天汇报了继承帝位之事。同时,又祭祀了四时、寒暑、水旱、日、月、星,以至于名山大川、各方神圣,亦一并祭之。祭祀完毕,又准备了公、侯、伯、子、男五个层次的璧玉,在接受各方诸侯长老的朝见时,把这些璧玉作为信物分发给他们。二月,舜到东方巡视,祭了泰山及其他山岳;接见了东方的诸侯;议定了四时节气、月之大小、日之甲乙;统一了法制、长短、容积、轻重;规定了公、侯、伯、子、男朝见的礼仪;规定了五种不同的璧玉、三种不同色彩的帛,以及活的羊羔、活的大雁、死的野鸡,分别作为不同等级的贵族朝见时的贡物;在朝见结束后,又将五种璧玉退还给相应等级的贵族们。在接下来的五月、八月、十一月,舜依次到南方、西方、北方巡视,依照同样的祭礼祭祀了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返回之后,又到尧的太庙祭祀。此后每隔五年,舜都要出巡一次,在四岳召见各地诸侯,考察他们的政绩,并进行表彰与奖励。其间,他把天下分为十二州,在各州的名山上举行祭祀大典,以证明这种初建的地方制度的正当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