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方,指挥这最具血性一战的人是谁呢?是于1841年初刚刚上任的京口副都统海龄。海龄,《清史稿》中有其小传。他是满洲镶白旗人,历任西安、江宁、京口(镇江别称)副都统。这个副都统是个什么官职呢?满清入关建立政权后,将八旗官兵分派到各省要害地区驻扎。各地八旗驻防部队以级别的不同,其长官分别由将军、都统、副都统担任。镇江这个地方,八旗军的首领,即当地最高军事官就是作为副都统的海龄。
《清史稿》中叙镇江之战云:“英兵既陷吴淞,由海入江,六月,犯镇江,提督齐慎、刘承孝败退,遂攻城,海龄率驻防兵死守二日,敌以云梯入城屠旗、民,海龄与全家殉焉。”参加了侵略战争的英国军官利洛在其《英军在华作战末期记事》一文中对镇江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不论是汉兵或满兵都表现得非常勇敢,很令我们钦佩……从他们的行动可以看出,虽然打到最后一个人,也还是不肯屈服”。
专门研究鸦片战争的茅海建综合中西各种档案、史料,其叙述翔实生动得多:
“京口副都统海龄对该处防御颇为上心。他严格训练部众,并率领军民修复了已显倾圯的城墙。但他无权调兵无钱铸炮,能办的不过如此而已。他曾要求招募水勇巡查江面,为牛鉴(两江总督)所拒。他又想给手下兵弁弄点钱改善生活,以激励士气,反遭牛鉴的弹劾,结果受到降两级留任的处分。……1842年7月12日,英军舰队驶至江阴鹅鼻嘴。15日,英舰两艘率先到达镇江江面。至20日,英全军抵达。……海龄率镇江旗兵、青州旗兵约1600名防守城内。齐慎(参赞大臣四川提督)率援军2700名驻守城外。……21日,英军攻城。此次行动主要由英陆军承担,共4个旅6905人,此外还有数百名海军人员。就兵力而言,英军处于绝对优势。与驻守城外的齐慎的怯懦相反,海龄率领的镇江城内1600名八旗兵的顽强抵强抗,就连敌手也无不称道。英军第二旅于城东北登陆后,便遭到守军的炮击,用云梯攻城时,清兵与之激战,直至城北的城墙被轰塌一大段,手持劣势兵器的清方勇士们仍利用各种有利地形节节抵抗。……尽管英军最后从城北、城西、城南三个方向突入城内,但守城的八旗兵仍未溃逃,而是坚持巷战,许多人流至最后一滴血。入夜了,而镇江城内仍火光不息,枪声不断。……”
中国人对镇江和镇江之战的特殊感情,还缘于恩格斯的一篇文章。1857年,恩格斯在一篇文章中高度赞扬了镇江守军,他说:“如果英军在各地都遭到(镇江)同样的抵抗,他们就绝对到不了南京。”在近代史上,海龄和镇江之战从此成为中国人抗击侵略中表现英勇气概的一个符号。
真相迷离:殉国者的尴尬
海龄身后,极尽殊荣。《清史稿》记载,“谥昭节,入祀昭忠祠,并建祠镇江,妻及次孙附祀。”对死者建专祠祭祀,这是传统社会一个王朝给予的最高礼遇了。但后面又接着说:“当城破时,海龄禁居民不得出,常镇道周顼弃城走,事后讦海龄妄杀良民,为众所戕,言官亦论奏,下疆吏究勘得白,诏以阖门死难,大节无亏,仍照都统例赐恤,治顼罪如律。”这段话的意思是:英军兵临城下时,海龄禁止镇江居民外逃,其同僚周顼弃城走,事后攻讦海龄并非尽忠成仁,而是因妄杀良民被激愤的百姓杀死的。最后经过封疆大吏调查,海龄全家确是殉难,其本人大节无亏,诬告的周顼被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