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法则认为,任务的重要性和复杂度与所分配的完成任务的时间密切相关。这就是不断迫近的最终时限的魔力。因为精力更高度集中,短时限内做出的最终产品通常不比长时限内做出来的差,甚至质量更高。如果给你24小时去完成一项任务,时间的压力促使你集中精力去执行,别无选择只能做最重要的部分。同样的任务,如果给你1周去完成,它就换来了小题大做的6天。如果给你2个月的时间,它就变成了一场精神磨难。
在工作中也经常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比如王先生是一位市场策划经理,独自负责策划和实施一项公司的促销活动。如果他有5天时间来筹备这次活动,在前4天他总是心不在焉;而到了第五天,“大限将近”,他才像疯了一样开始四处联络场地、备货、找促销员,往往到了最后一秒钟,他才搞定所有的事情,让所有人悬着的心放下。
因为有8小时的时间要填满,我们才有满满8小时的工作。如果我们有20小时,我们也有20小时的工作。如果有一件紧急的事情,需要我们1小时后必须去做,而手上现有的工作又不能拖延,神奇的是,我们往往可以在这1小时内完成我们手上的所有工作。
这些都体现了“设定最后期限”对人们的影响。那么人们做事情为什么能拖就拖呢?
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一定的利益驱动,一般人是没有动力去好好利用时间的。如果你是一名员工,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5点,你都必须待在办公室里。但是你又不能让人看到你是闲着无事做的,所以你就不得不找事情来打发这段工作时间。而把一件小事拉长做或者拖着做,是最好、最简单的办法。正因为有的是时间,所以你的时间才被浪费掉了。
但是,如果你现在的目标不是每个月定时去领那些定量的工资,那你就不能再继续拖下去了。
为了避免拖拉的倾向,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就应该制订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对可支配的时间进行管理,强迫自己在约定的时间分阶段地完成任务。也就是说,对于要做的事情,我们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最后期限”,才不至于使自己到最后关头拼命地赶,结果完不成或者影响做事的质量。
同时,还要让我们自己清楚如果突破这个期限,将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每个人做事情都是为了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为了避免拖延,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如果真的超过了最后期限,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后果?我们能否承担起这个后果?比如,能力上遭到别人质疑、收入上蒙受损失、人际关系上会付出一些代价,等等。
相反,如果我们在每一次工作中,都能做到在最后期限之前完成工作目标,你会得到上司的赏识和奖赏、你会获得多少快乐、你的加薪和升职计划将很快实现,等等。
我们这样想了,就会自觉自愿地给自己的每项任务定一个最后期限,促使自己赶在期限前把事情做完。无论何时都要保证你手头上总有一个最后期限,这样你的工作就会十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