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别让心灵长满杂草

哈佛学子心灵修养课 作者:公隋


 

在花朵中采蜜,是蜜蜂的快乐,但将蜜汁送给蜜蜂也是花的快乐。

——纪伯伦

心灵故事

每个人内心都有那么一座漂亮的大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快乐,同时也让这份快乐滋润自己,那么,我们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消失。

哈佛心理学系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曾担忧地说:“现代美国人之间的麻木与寂寞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人们自己,这样的结果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美国的罗曼太太是一位有钱的贵妇人,她在亚特兰大城外建造了一座花园。花园非常漂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他们跑到罗曼太太的花园里毫无顾忌地游玩。

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年轻人跳起了轻快的舞蹈;小孩子扑进花丛中追逐蝴蝶;老人侧坐在池塘边钓鱼;甚至一些人在花园当中支起了帐篷,打算再次过他们罗曼蒂克式的仲夏之夜。罗曼太太站在窗前,注视着这群快乐的人们,看着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花园里尽情地娱乐。她越看越气愤,就叫佣人在园门外竖起一块警示牌,上面写着: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可是这毫无用处,那些人还是结伴走进花园嬉戏。罗曼太太只好让她的仆人前去劝解,结果发生了争执,有人竟拆走了花园的篱笆墙。

后来罗曼太太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策,她让仆人把警示牌取下来,换上了一块新牌子,上面写着:欢迎大家前来,不过为了安全起见,本园的主人温馨提醒大家,花园的草丛中有一种奇毒无比的大蛇,如果哪位运气不好被咬,请在半小时内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否则性命难保。最后告诉大家,离此地最近的一家医院在威尔镇,驱车大约50分钟即到。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计策,那些游客看了这块牌子后,再没踏进这座美丽的花园。可是几年后,人们去罗曼太太的花园游玩时,却发现那里因为园子太大,已经杂草遍地,毒蛇横行,快要成废墟了。冷清、孤独的罗曼太太守着她的大花园,她非常怀念那些曾经来她的园子里玩得得意忘形的游客。

心灵感悟

自我封闭是指把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几乎不参加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狭小的空间,不和他人来往。自我封闭者都很寂寞,朋友很少,甚至害怕人际交往,因而是一种与环境格格不入的病态心理现象。自我封闭的人就像闻一多笔下那潭绝望的死水,对生活毫无激情,因此很容易陷入孤寂与冷清之中。自我封闭的人在情绪上的显著特点是情感麻木,不能对别人的情感做出正确的反应。我们很少能在这些人脸上看到笑容,他们总是一副孤傲、冷冰冰的样子。这无形之中在暗示周围的人:我很不高兴,请别惹我!周围的人自然也就退而远之,不来打扰。他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在封闭自己的同时,也远离了欢笑、喜悦。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会面对众多失败,有些人习惯自怨自艾。他们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遇事很忐忑,如同听那首神曲《忐忑》。我们应学会把成功当做自己努力的结果,把失败归结于其他因素,不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走自己的路”,勇敢接受自己。曾经一个青年长相有缺陷,所以不敢见人,害怕别人讥笑,后来他换个角度发现自己有许多的优点,如睿智、机灵等。优点越掘越多,他就越来越自信,最后完全走出了自我封闭的圈子。

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且还要“交八方友”。交往能使人的思维能力和生活机能逐步提高并得到完善;交往能使人的思想观念保持新陈代谢;交往能丰富人的情感,维护人的心理健康。 

只有开放自我、表现自我,才能使自己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享受到人间的快乐和温暖,而不再感到孤独与寂寞。一个人的发展高度,决定于自我开放、自我表现的程度。谁敢于开放,谁敢于表现,谁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改变内心的封闭状态。 

摆脱孤独感,就要把内心全部交给别人。既要学会理解他人,又要让他人认识自己,在社会交往中明确自身价值,实现人生的奋斗目标,成为生活的胜者。如果沉溺于“否定自我”、“ 封闭自我”的消极体验中,就会思维短路、闭目塞听、妨碍自己去积极行动。因此有的心理学家将这种自我封闭的心态称为“囚禁自我”,并建议持这种心态的人将关注自我的精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以减轻心理负担。例如有一位女孩子身患异嗅恐惧症。身上本无异味,但总是怀疑自己,认为有异味,如汗臭、狐臭、屁臭、口臭等。只要精神一紧张,自己就能“闻到”臭味,因此不愿见人,但她放松精神或注意力转移时,这臭味便消失了。此症结可用精神转移法缓解,例如练字、作画、唱歌、练琴等。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漂亮的大花园。如果我们持开放的心态,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同时也让这份愉悦滋润自己,那么,我们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荒废。打开你自己心灵的窗户,让阳光进来,让友谊、关爱进来,那么你的心灵花园就会美丽起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