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一个人对自我的最初认识,来自他的母亲(7)

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 作者:曾子航


做过母亲的都知道,孩子从出生以后三四周,就开始通过看着母亲的眼睛、露出笑声和变换身体姿势等方式来寻求和“引诱”母亲的回应。如果母亲立刻作出了回应:看着婴儿、对他微笑、对他轻声低语,那么他们之间便形成了一连串的交互活动,实际上,婴儿此刻在吸引母亲的注意,也是把母亲作为一面镜子,确实自我的存在,当然,这都是无意识的。如果婴儿的种种挑逗行为得不到母亲的积极回应,婴儿就会表现出很“受挫”的样子,甚至会变得无精打采,就像一个得不到情人回应的姑娘此刻的沮丧心情。如果母亲看着婴儿总是带着一副毫无感情、毫无回应的面孔, 孩子在这面镜子里读到也是一副毫无感情、毫无回应的信息,渐渐的,这面镜子里照出的就是一个无感情、不快乐的自己。

互相对视,关注彼此。这也让婴儿第一次体验到“成功”吸引母亲的喜悦。在这种互动中,婴儿的表情变得日益丰富, 实际上,成人男女之间对于接吻、微笑、身体关爱等方面的需求源于母婴相互间的注视、触摸、拥抱和语言的“交谈”。

西方一些精神分析领域的专家普遍认为,母亲与婴儿的互动中自身的情感状态,对孩子的自我塑造具有枢纽性作用。换句话说,孩子最基础的情感启蒙来自母亲。母亲在亲子关系中,就如同一面镜子存在着。孩子在这面镜子中徐徐形成对自己的熟悉,并根据母亲的回应而徐徐形成自己的各种认同和适应,最后形成自我人格。因此,这面镜子在孩子自我的逐渐养成过程中,居于枢纽的位置。

(五)母爱好似一杯水,让我们的身心不再饥渴

第三:母爱好似一杯水,让我们的身心不再饥渴。很多人不知道,在正常的两性关系中,我们对拥抱、亲吻、抚摸等身体接触的需求最早源自母亲。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除了需要母亲不断的奶水、还需要母亲不停的爱抚。没有被抚摸过的婴儿是长不大的。

我看过一个材料,里面提到婴儿跟母亲的这种身体接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平衡发展。副交感神经系统由心脏诱发,促进心率协调,既能抗衡压力,又能维持内分泌的正常。如果一个婴儿出生以后很少得到妈妈的爱抚,那便会很糟糕,因为他的自律系统会变得很敏感,很脆弱,哪怕只是很小的一点事情,也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妈妈可能不要我了。知道小孩子最害怕什么吗?就是被遗弃,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担心被母亲遗弃,这种潜意识会影响他的一生,即便长大以后,进入恋爱和婚姻状态也经常觉得自己会被遗弃,害怕被爱人遗弃。

有研究指出没有被父母经常爱抚的婴儿,他们长大后的副交感神经特别脆弱,不懂得平衡内分泌和情绪,所以这些人特别容易患上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因为他们过分激活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的功能跟副交感神经的刚好相反,能让心跳加促、呼吸转急,压力荷尔蒙上升等,令我们处于紧张和自我保护的状态。副交感神经则减低心跳速度,加速肠道蠕动,减低便秘的机会,也会促进消化系统功能,有助身体平衡。所以父母应多爱抚孩子,给他们关爱,尤其是善用直接的眼神交流,让孩子感觉安全和被爱,这样能令孩子的副交感神经发育良好,平稳情绪。

其实不光是人类,哺乳动物也很看重这点,我家的母猫当初一窝生下了四个小猫,我就经常看到母猫来回的在舔她的儿女们,开始我还以为只是替他们清洁,后来才渐渐懂得猫妈妈这么做,更重要是表达亲密关系,让幼猫安心成长,不致活在荒野的恐慌中。

小时候我们需要父母的爱抚,长大了我们需要情人的爱抚,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我们通过这种爱抚重新激活爱,所以,心理学家有种说法,我们进入恋爱状态,就意味着我们又重新变成一次婴儿,在越相爱的情侣面前,我们就会变得越小,某种程度上,我们找的另一半就是我们父母的再造。

相反,从小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抚,就会患上“身体饥渴症”,长大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就把自己冰冻起来,拒绝跟一切异性的深入接触,甚至进入婚姻状态也会患上性冷淡。要么就极度渴求异性的抚爱,容易陷入一夜情或者性生活过度的窘境。现实生活中,一些好色的男人、开放的女人,细究起来,都是婴幼期缺乏母乳喂养。从小很少跟父母有亲密接触有关。无法在父母那里取暖,只好到其他异性那儿去找窝,身体则成了他们的敲门砖。

因此很多婴幼专家提出,为了你的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请母亲们尽量用母乳喂养,原因就在于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