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序:货币即政治(2)

嚣张的特权 作者:(美)巴里·埃肯格林


大部分人认为,哪一种货币能够成为国际货币,是市场自发选择的结果。没有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植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德国和日本曾经想推动本国货币国际化,但最终都铩羽而归。埃森格林谈到,美元之所以在短期内能迅速实现国际化,乃是因为背后有美联储的强力支持。美元在19世纪末的时候,之所以难以跻身国际货币之列,主要是因为其缺乏一个具有深度和广度、可靠而开放的金融市场。事实上,那个时候美国连中央银行都没有。美国的政治家们对建立央行一直心怀疑虑,担心会建立起一个难以约束的金融怪兽。由于没有一个强而有力的央行,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共发生过14次金融危机,其中又以1907年的经济危机最严重。  

当时,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但政府却束手无策,最后靠金融巨头摩根将华尔街的头面人物关在自己的书房里,在逼迫他们承诺为金融机构提供支持后,才开门放人,这才使美国躲过一劫。1907年之后,建立一个央行的想法开始逐渐酝酿,历经磨难之后,美联储在1913年正式成立。1913年之后,美元国际化的步伐明显提速。

埃森格林认为,美元在国际化过程中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是银行愿意在交易时接受以美元计价的商业承兑汇票。但如果只靠美国的商业银行,它们还没有能力建立一个美元承兑汇票市场。市场的发育需要培育投资者。若不解决投资者的问题,美元承兑汇票业务就难以发展壮大。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依赖的是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主席本杰明·斯特朗的强力支持。因此,埃森格林讲到,美元的国际化依靠的不是市场的“看不见的手”,而是“强有力的手”。在斯特朗的要求下,美联储要求联储系统各地区分行购买承兑汇票。储备银行购买承兑汇票可以稳定和降低贴现率,因此促进了市场的发育。到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所有进出口贸易中,已经有一半以上是通过银行承兑汇票用美元结算的。

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读者,恐怕大部分对人民币汇率的话题也感兴趣。尤其是很多人谈到,当年的《广场协议》,美国逼迫日元升值,最后使得日本经济一蹶不振。尽管这一观点非常流行,但遗憾的是,它是错误的。曾任美联储主席的保罗·沃尔克和曾任日本大藏省财务次官的行天丰雄都是国际货币谈判的亲历者。他们在《时运变迁》一书中回顾了《广场协议》。根据沃尔克的说法,当时让美国人很吃惊的是,日本自己提出的日元升值幅度,比美国人想要的更大。原因是,日本害怕如果日元升值的幅度达不到美国的要求,美国就会对日本进行贸易制裁。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进入长时期的停滞和衰退,主要是因为其货币政策的失误,而不是因为汇率政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