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如果美元崩溃(3)

嚣张的特权 作者:(美)巴里·埃肯格林


之所以没有征求美国的意见,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当时的艾登已对纳赛尔忍无可忍。艾登向来以自负著称,易感情用事,且当时正值暴怒之时。早在1938年时,他就因不满首相内维尔·张伯伦背着他接触意大利独裁者贝尼托·墨索里尼而愤然辞去外交大臣职务。纳赛尔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最终导致英国的和解政策(艾登是该政策的主要参与者)破产。在1951~1955年第三次出任外交大臣(第二次是在“二战”期间)时,艾登就曾亲自就英国驻苏伊士基地军队撤离问题与埃及进行磋商。

此时的纳赛尔已经成了艾登的眼中钉,他决心要推翻这位埃及领导人。折中办法是不可行的。对于主管外交事务的国务大臣安东尼·纳丁提交的备忘录,他的反应是:“你那份备忘录上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孤立纳赛尔,还有这个’中立‘纳赛尔,这都是些什么胡话?我要打倒他,你明白吗?我要除掉他……我才不管埃及会不会出现混乱。”艾登之所以大为光火,原因就在于这份备忘录建议以外交手段解决与埃及的问题。

误会或许还与这样一个事实有关:艾登与美国驻英国大使温斯罗普·奥尔德里奇从未建立起良好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温斯罗普·奥尔德里奇是纳尔逊·奥尔德里奇的儿子,后者在建立美联储和推动美元国际化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正常来说,美国大使应该有一个传递美国总统和国务院看法的信息渠道。但艾登与奥尔德里奇关系相当冷淡,后者似乎更关心英国社会而非它的外交政策。

最后一个因素就是艾登对财政大臣哈罗德·麦克米伦的信任。麦克米伦盲目地认为英国可以依赖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就个人而言,麦克米伦与美国也有关联,她的母亲就是在印第安纳州出生的。此外,他与美国在任总统之间也有一种特殊关系。当时的艾森豪威尔任北非战区盟军最高司令,而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之间的战时联络工作就由麦克米伦负责的。在苏伊士运河战争前夕,麦克米伦在前往华盛顿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时曾偷偷溜进白宫,与艾森豪威尔进行了一次会面。在这次会面中,双方有无谈及苏伊士运河问题不得而知,但他给首相传递的信息却是非常明确的。“艾克(即艾森豪威尔)决意已定,”他写道,“不管以何种方式都要让纳赛尔下台。”但这只是一相情愿而已。

在苏联出兵镇压匈牙利革命之后,艾森豪威尔及其国务院最不愿意做的就是与占领国为伍。杜勒斯看不惯任何与殖民主义沾边的东西,因为他认为这将会削弱美国在“冷战”中的地位。此外,基于预算考虑,美国财政部长乔治·汉弗莱-艾森豪威尔的内阁密友-也不赞成美国提供支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