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宣称他们一直在调查所谓“未发作的精神病患者”的案例。案例中,调查对象没有精神病患者通常表现出来的精神错乱的症状。波兰精神分析学家海伦·德琪(HeleneDeutsch)关于“好像”(asif)人格的观点再次被用于描述这种案例——一般也被称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拥有“好像”人格的人实际上不是像弗洛伊德的病人史瑞伯(他相信自己正在变成女人)那样已变成真正的精神病患者,但是他们已经表现出一些潜在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结构特征。有些分析者称这种情况为“普通精神病”或“白色精神病”。
这些人与精神病患者的区别是,他们在生活中不多疑。
一个男患者的案例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位患者曾经事业有成。他年轻时在一家很优秀的企业工作,因为与一位律师交情很好,接着他就努力成了一名成功的律师。后来,他在街上遇见了一个水手并随其加入商船队。此后,他遇见了一个商人,不久后他就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与史瑞伯不同,这名男子并没有特定事件引发的精神病患者的错觉症状。他的精神病诱因存在于一系列成功的身份中,他不仅通过变换身份去模仿其他人,还利用这些成功的身份改变自己的整个生活,却没有为这些改变而产生明显的焦虑或怀疑。虽然他很成功,但他觉得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当他的心理分析师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的回答很简单:“我妻子让我这样做的。”在作心理咨询时,他是一个非常顺从的病人,他又一次尝试把自己和距离自己最近的人看成是一样的人。
1956年,拉康将“好像”人格定义为想象补偿机制。具有“好像”人格的人倾向于模仿其他人。他们在自己身份的认知方面存在问题,比如,身份交织或双重身份幻想。这类精神病患者的特征之一就是被模仿所困扰,他们根据一系列想法塑造自己,然后迅速地放弃这些想法转而强烈地认同其他人。这类精神病患者的病只在其强烈认同的身份出错时才会被引发。例如,一个小男孩在上学读书那几年不会表现出任何明显的精神病症状,因为他强烈地依恋着一个密友,他总是模仿这位密友的行为。危机可能发生在作为密友的男孩离开之时,比如去另外一个城市读大学。这可能会导致他的身份认同终止、精神崩溃。虽然这个男孩的精神病诱因已经存在,但在损伤性触发事件引起妄想症状或错乱行为之前,其病症并未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