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上看,美国经济的成功似乎与棉花无关。一般情况下,美国的行业与“同类”国家的行业竞争。美国公司与日本的汽车制造商、德国的化工公司以及瑞士的制药业竞争。但由于气候原因,鲜有发达国家出产棉花。因此美国的棉农是与世界上最穷、最不发达的地区的生产者竞争。若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全球最高的)使诸多行业凋零或迁往别处,如服装、钢铁和造船业,为何美国的棉花种植业依然占据着全球的主宰地位?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一个像棉花种植业这样的“下游”基础行业如何能在一个先进的、以服务业为本的经济体中发展壮大?棉花种植业这样的行业看起来几乎不具备可持续优势。商业战略模型通常会预测此类行业的主宰地位只能是昙花一现:缺少产品细分、激烈的价格竞争、进入门槛低使这个行业不值得付出辛劳。商学院教授和战略家迈克尔·波特指出:
这些行业的优势常常是极其短暂的……劳动力成本或自然资源对这些行业的竞争优势很重要,它们的平均投资回报率常常很低。许多国家都可以发展这些行业……因为这些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它们的竞争者往往过多……优势的快速易主不断地吸引着新的进入者,它们压低利润、降低工资……发展中国家常常受困于这些行业……处于这种形势的国家将持续面临丢掉竞争优势的威胁……
这种对濒临经济悬崖的生活的描述对南亚和非洲的贫穷棉农来说是真实的,但不是拉伯克附近的棉花种植业者的写照。多年来,美国的棉农作为一个群体,始终处于市场的顶层。自1975年以来,美国一直经历着贸易赤字,如何解释美国棉花作为出口商品取得的成功?美国的棉花种植者能够将如此低端的商品出口到非常贫穷的国家,这又如何解释?为什么是美国?为什么我的中国T恤的棉花产自得克萨斯?
英国的慈善机构乐施会认为它知道答案。乐施会的一系列言辞激烈的报告指出,美国棉农的比较优势在于他们善于获取美国政府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