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回到雷恩施农场(11)

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 作者:(美)皮翠拉·瑞沃莉


我记得非常清楚。我没能拿到10美分。我拿到了一个镍币:5美分。轧棉机的称重员很慷慨。我劳作了14个小时,摘的棉花还不到50磅。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摘棉花的那一天……我再也不会拖着袋子沿着田垄走了。再也不会摘该死的棉花了。今天,他们用机器摘棉花。巨大的效率极高的机器永远都不会疲劳和气馁。

哦,我真高兴。

纳尔逊和露丝也很高兴。有了采棉机,他们可以一次性地大幅减少与劳动力相关的风险。尽管富有创造力的美国农场主此前试验了各种各样的机械化采摘方式,但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有了距雷恩施农场仅几英里之遥的拉伯克的研究者改进的装在拖拉机上的采棉机,它是美国农业部的棉花研究者、大学和棉农之间实施有效合作的诸多成果之一。采棉机有一组刷子,这组刷子会包住棉株,将棉铃击落到一条带子上,然后另一个装置会把棉铃吹进拖车。尽管这项技术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但机械采棉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才在得克萨斯州西部被大规模采用,而在美国南方腹地则更晚。

机械化首先被大萧条阻碍,其次是被人们在使生产链的其他环节(尤其是轧棉)适应机械化采棉时遇到的困难阻碍。机械化采棉需要农场具备一定的规模。我们很难找到理由为一个面积在60公顷左右或以下的农场购买采棉机。大多数得克萨斯的农场足够大并可以从中获益,但遍布美国南方腹地的小块棉田却没这么大。今天,非洲和东南亚的数百万棉农也发现很难跨越式地发展到机械化采棉阶段。即使农民联合起来共用机器,但由于自然的变幻无常,所有人可能会同时需要机器。

纳尔逊认为,1953年国际收割机公司的双排式采棉机的诞生改变了一切。该机器一天可采摘10袋棉花,相当于25个男人一天的工作量。正如阿德里安·格温所说,它不会疲劳和气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