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了?(2)

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 作者:(美)皮翠拉·瑞沃莉


农家里的所有人,不论老幼,都来梳棉、纺纱和织布;他们织出来的棉布是一种厚重耐磨的布料……他们自己做衣服,若有剩余,他们就把棉布拿到最近的集市上卖……每一个富裕的家庭都有一架织布机,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这可能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其他国家的人纺完纱后就不再进行下一道工序了,而是把纱送到专业的纺织工那儿织成布。只有节俭的中国人才把事情做到极致。他不仅梳棉、纺纱,还在妻妾和女儿们的帮助下自己织布。

这位作家惊奇于中国家庭的自给自足之余,又继续赞扬这个模式的优点。通过让妻妾和女儿参与生产的全过程,该模式先天就比英国的“外包”模式灵活,且不易遭遇瓶颈。家庭生产模式意味着一年到头,家庭的所有成员都能以各种方式参与生产。

但这位作家不明白瓶颈的价值。伊莱·惠特尼指出,瓶颈能吸引天才们想方设法打破瓶颈。有时,瓶颈能够开创未来。这正是18世纪70年代末发生的故事:棉布生产中的瓶颈让世界步入了近代。

从传统规律来看,纺纱比织布更耗费人力,因为一般需要4~8位纺纱工向一位织布工供应棉纱。爱德华·贝恩斯于1845年写道:

常见的是,一个织布工要走三四英里路,拜访五六位纺纱工,才能收集到足够的棉纱供他下午使用。

纺纱是个以家庭为基础的行业,人们只有在农活忙完后才进行这项工作,这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在收获季节,英国的织布工很难拿到棉纱。织布行业的科技进步使纺织业的瓶颈进一步扩大:18世纪60年代,飞梭的大量使用使织布行业对纺纱工的需求成倍地增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英国政府开始鼓励竞争,奖励那些提供打破纺纱瓶颈的解决方案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