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寒暄拉近双方距离
寒暄,就是人们见面时打个招呼,以示礼貌和关心。寒暄是人与人交谈的润滑剂,它能有效拉近双方的距离。因此,寒暄是我们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与人初次见面时,由于彼此都不太了解,往往容易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场面。此时,你不妨以一些寒暄语做开头,比如:“天气似乎热了点!”或者“最近忙些什么呢?”虽然这些寒暄语大部分并不重要,但它能使谈话的双方迅速摆脱尴尬的沉默。在寒暄时,你的语气要轻松柔和、充满感情,让对方彻底放松,这样才能让对方很顺利地接受你。
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打算到中国对邓小平进行一次专门采访。然而,在此之前,中国与西方国家有着长达几十年的冷战,法拉奇非常担心对邓小平的专访会失败。于是,她翻阅了许多有关邓小平的书籍。在看到一本传记时,她注意到邓小平的生日是1904年8月22日。于是,她脑海中有了一些想法。
1980年8月22日,邓小平接受了法拉奇的专访。
“邓小平先生,首先我谨代表我们意大利人民祝福您,祝您生日快乐!”法拉奇十分谦逊有礼地说道。
“我的生日?我的生日不是明天吗?”邓小平分辩道。或许是工作太繁忙了,邓小平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生日。法拉奇这么一说,邓小平自己也搞糊涂了。
“不错的,邓小平先生,今天确实是您的生日。我是从您的传记中知道的。”法拉奇信心十足地说。
“噢!既然你这样说,就算是吧!我从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我的生日。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我也已经76岁了。76啊,早就是衰退的年龄了!这也值得祝贺?”显然,法拉奇的问候已经让邓小平对她有了好感。所以,邓小平不禁和她开了个小小的玩笑。
“邓小平先生,我父亲也是76岁了。如果我对他说那是一个衰退的年龄,他会给我一巴掌呢!”法拉奇也和邓小平开起了玩笑。
邓小平听后,哈哈大笑:“他做的也许对。不过,我相信你肯定不会对你父亲这样说的,对吧?”
融洽的采访气氛就这样轻松地形成了,接下来便是法拉奇此行的真正目的,她将谈话引入正题:“邓小平先生,我想请教您几个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不知您能否给我一个圆满的解答。”
“我尽自己所能吧,尽量不让你感到失望。我总不能让远道而来的客人空手而回吧!要知道,我们中国可是个礼仪之邦。”
意大利记者拉法奇之所以能够成功地采访邓小平,是因为她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其实是感情的一种交流。谈话前,她寒暄着和邓小平拉近关系,从邓小平的生日一直谈到自己的父亲,让76岁的邓小平不知不觉地把她当做一个孩子,而不是一个外国记者。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法拉奇的访问必然会取得成功。
在寒暄时,要想让对方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首先要先发现、捕捉对方的兴趣点。同时,要对对方的一些基本情况很熟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占据主动。当对方接受后,我们还要及时引入正题,切不可过分寒暄,这会让对方认为你可能是不怀好意,反而对你加以提防。那样就会功亏一篑。适当的寒暄可以营造气氛,只要对方认可你就可以了。如若一味地寒暄,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反而不会对你有什么好印象。
处世箴言:寒暄是人与人交谈的润滑剂,它能有效地拉近双方的距离。
恰当称呼让你们一见如故
与人谈话,称呼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是否恰当十分敏感。尤其是初次交往,称呼往往影响交际的效果。有时,因称呼不当,会使交际双方产生感情上的障碍。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都有不同的称呼,但也有共同的称呼,如“太太”“小姐”“女士”“先生”。因此,你必须懂得恰当地称呼别人,这样别人才会感到舒服,进而增进你们的感情。
有时候,称呼别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满足别人。例如,遇到一位朋友,最近被提升经理。当时,就应先跟他打招呼:“经理,真想不到能在这儿见到你。”如果他听到你跟他打招呼,就会显得格外高兴,忙跑过来和你并肩坐。虽然平时他是一个不大健谈的人,但那天却会显得很健谈。
最重要的是,不论你如何称呼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传达这样一些意思:“你很重要”“你很好”“我对你很重视”。
使用称呼时,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的顺序为宜。如在宴请宾客时,一般以先董事长及夫人、后随员的顺序为宜。在一般接待中,要按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的顺序称呼。使用称呼时,还要考虑心理因素。如有的三十多岁的人还没有结婚,就称为“老张”“老李”,会引起他的不快。对没有结婚的女士称“太太”“夫人”,她一定会很反感。但对已婚的年轻女人称“小姐”,她一定会很高兴。
另外,使用称呼应该根据社会习惯来进行。例如,称呼一般分为职务称谓、姓名称谓、职业称谓、一般称谓、代词称谓、年龄称谓。职务称谓有经理、科长、董事长、医生、律师、法官、教授等。总之,恰当的称呼能让你和陌生人一见如故。处世箴言:称呼别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满足他人,恰当的称呼能使你和陌生人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