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丰盛的“遗产”(3)

将心注入 作者:(美)霍华德·舒尔茨


杰瑞负责星巴克的运作,戈登则是一部分时间花在星巴克,其余时间花在广告和商店设计上,他创办了一份周刊,还打算开办一家微型酿造厂,名叫红钩啤酒厂。我问什么叫微型酿造厂,显然,戈登比我们所有的人都前卫,他的脑海里满是稀奇古怪的想法和很棒的念头。

我完全被迷住了。在我面前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有很多东西可学,有许多空间可以开拓。

那天下午,我从旅馆给雪莉打了个电话。“我在上帝的国度!”我说,“我明白了我应该在哪生活了,就是华盛顿州的西雅图。今年夏天,我要你到这儿来,看看这个地方。”

这是我的麦加。我已抵达。

怎样把对咖啡的激情转化为事业那天晚上,杰瑞请我去一家意大利小酒馆吃饭—位于派克市场附近一条石子铺砌的小斜坡上。我们吃饭的时候,他告诉我关于星巴克最初创办的一些事情,以及赖以经营的一些传统。

星巴克的创办者们和所有的生意人都迥然不同。杰瑞的专业是文学,曾当过英语教师,戈登曾是个作家,他们的第三个合伙人杰夫·西格(ZevSiegl),教过历史。杰夫在1980年卖出了公司股份,他是西雅图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儿子。他们几个人对拍电影、写作、广播、古典音乐、美食、烹饪、醇酒和优质咖啡都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

可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想把企业做大做强。他们创办星巴克只有一个理由:他们喜欢咖啡,还有茶,想要西雅图有最好的咖啡。

戈登是西雅图人,杰瑞则是大学毕业后跑到那儿寻找机会的。杰瑞来自旧金山湾区,在那儿,1966年伯克利就有了“毕特咖啡与茶”,他在那儿发现了咖啡的浪漫,从此成为他的一生所爱。

星巴克的精神之父是阿尔弗雷德·毕特,一个向美国人推介了烘焙黑咖啡的荷兰人。他现在已经70多岁了,头发灰白,个性固执、孤僻、耿直坦率,根本没有耐心跟人虚与委蛇,却愿意花几个小时指导那些对世界上最好的咖啡和茶有真正兴趣的人。

作为阿姆斯特丹一个咖啡商的儿子,阿尔弗雷德·毕特从小到大就浸淫在印度尼西亚、东非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异香奇物之中。他记得父亲的外套口袋里曾装回一袋袋咖啡。母亲有时要拿三只罐子按不同口味分装贮藏,还一面发表着她的见解。十几岁时,阿尔弗雷德就成了本城一家大咖啡进口商的实习生了。后来,他成为一个茶叶培训师,曾远渡重洋到爪哇和苏门答腊,不断训练自己的味蕾,直到能够分辨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咖啡的最最微妙的区别。

当毕特1955年来到纽约时,他大吃一惊,这儿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是西方世界无可争议的老大,可这儿的咖啡却糟糕透顶。大多数美国人喝的咖啡是爪哇出产的一种罗布斯塔咖啡豆制作出来的,那是伦敦和阿姆斯特丹的咖啡商视为低劣的品种。很少有精良的阿拉比卡咖啡豆能够进入北美,大部分都进入了欧洲,那儿更讲究咖啡品位。

20世纪50年代在旧金山,阿尔弗雷德·毕特开始往美国进口阿拉比卡咖啡豆,但要货量不多,很少有美国人听说过这玩意儿。于是在1966年,他在伯克利的维尔斯街上开了一家小型咖啡店,取名“毕特咖啡与茶”,这家店他一直经营到1979年。他甚至为自己进口烘焙机,因为他觉得美国公司不懂得怎么烘焙小批量的阿拉比卡上等咖啡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