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你看见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是有人做出过勇敢的决策。
—彼得·德鲁克布兰奇·里基(BranchRickey)是布鲁克林道奇队的总经理,是他签下了黑人棒球手杰基·罗宾逊,打破了种族肤色歧视,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幸运只眷顾有规划的人。”
人们有时会说阳光总是照耀在星巴克身上,我们的成功似乎是来自运气。当然,我们赶在了北美第一波社会热潮—广泛流行的咖啡馆文化的风口浪尖上,这是实情。我不能说自己早已预见了这股热潮,但我确是在意大利看出了咖啡杯中的浪漫风情的诱惑力,经过三年的深思熟虑,把它引介到美国,使之成为美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但凡一个企业或是个人从群体中脱颖而出,飞黄腾达,其他人很快就会把这归结为好运气。
当然啦,那些成功者则认为这是天赋与勤奋的结果。
我同意布兰奇·里基的话,坏运气的到来往往像晴天霹雳,说来就来,让你措手不及;而好运气呢,却更像是有意为之的结果。
好主意,我们干点别的吧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你有一个绝棒的主意—但那些能够使之成为现实的人却告诉你这不值得做?
这样的事就发生在我从意大利回到西雅图以后。我觉得自己的想法绝对是一流的,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全新的企业机制,改变美国人喝咖啡的方式。但在我的老板们的眼里,我却成了个过分热心的市场经理。
星巴克是一个零售企业,不是餐馆或酒吧—他们不屑地说。供应浓缩咖啡会使他们转变成做饮料的企业,他们害怕这种转变会有损他们视为使命的咖啡店的尊严。他们也向我指出星巴克目前的成功:企业虽小,但运作有序,很私密,而且每年有盈余,干吗要自己往船上装石头呢?
可是据我所知,我的主意不受欢迎还有更直接的原因:杰瑞一直在考虑一个机会—这个机会能让他更加兴奋。
星巴克的历史上有着某些不曾预计的转折和变化,但最奇特的是接下去的一步,1984年,星巴克买下了“毕特咖啡与茶”。
这已经成为星巴克既往的一页,所以不常被人提起,而当时星巴克和毕特咖啡在旧金山湾区成了竞争对手。大多数顾客对两家曾有过的纠葛并不知情。
这就像是儿子买下了老子。星巴克的创办者们毕竟是从毕特那里得到灵感,在阿尔弗雷德·毕特手把手的指导下学会了咖啡烘焙技术的。但毕特于1979年卖掉了他的企业,新的老板在1983年又准备将其卖掉。
对杰瑞·鲍德温来说,这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机会,是更有希望的扩张方式,这比新开一家浓缩咖啡吧要让他兴奋得多。作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还是把毕特公司奉为咖啡的终极供应者。他那儿的规模和星巴克差不多大,也有5家店铺。但在杰瑞脑子里,毕特一直是真正有权威的人,是美国重烘焙咖啡的鼻祖。他觉得,西雅图的市场已经玩得够好的了,而旧金山和北加利福尼亚是更为广阔的地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为了收购企业,星巴克陷入了债务危机。我记得,我们收购毕特的那一天,债务与股值的比率是6∶1。只有在快速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银行才会允许这样的负债率存在。
背上这个包袱后,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这些店束缚住了我们的手脚,使我们丧失了尝试新点子的伸缩余地。公司背上了沉重的举债经营的包袱,没有钱来发展和创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