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说“不”者难成大业(6)

将心注入 作者:(美)霍华德·舒尔茨


几年后,哈罗德把我介绍给他的侄子,一个小有名气的爵士乐萨克斯演奏家,人们叫他肯尼·基。我们都是年轻人,都想在各自的领域出人头地,当彼此都面临相似的挑战时,我们的友谊更深厚了。肯尼最终也投资我的企业,还帮助我们的雇员搞活动,为我们的工厂和店铺开张进行义演。他的音乐成了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有了保证金,我就能处理先期的应付款项,减轻直接的经济压力。但125万美元似乎还遥遥无期,已经没有多少扇门可以让我去敲了。

没错,你可以彻底改造一种商品整个夏天,经济上的紧张局势仍在日益加剧。我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当投资者们还有其他更具吸引力的投资项目时,我的想法在他们看来显然就缺乏可行性了。

我接触过的一个集团叫做资本资源公司,一家小型的企业投资公司,他们有15~20个搭档把钱凑在一起投资某些有发展前途的新建企业。当时,第一家店的成功已经有目共睹,我的调子也定得越来越高了。我估算着,“天天”咖啡馆开出的意式咖啡吧要达到50家,在西雅图起步,然后在全美铺开。

这个投资公司有一个勤勉的成员,名叫杰克·罗杰斯,他推荐了这个投资项目,但遭到其他成员的否决。根据他们的章程,投资对象应该是高科技项目,而咖啡显然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

按传统的生意经,通常认为最有吸引力的新兴企业是那些具有专利权的公司,或是有技术的—也就是具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最典型的例子是苹果公司的电脑、英特尔的芯片和微软的操作系统。如果你对你的产品拥有专利权,那就会好得多。你可以筑起准入门槛,防止一大堆竞争者蜂拥而上,在树立牢固的地位之前先把市场霸占起来,这样可以降低风险。最有发展前途的是具有前瞻性的企业,比如生物技术企业、软件设计企业,或是通信企业。

“天天”咖啡馆跟这些条件一样也挨不上—即便今天的星巴克也挨不上。我们不可能封锁世界优质咖啡的供应,不可能持有重烘焙的专利,也不可能把拿铁从美国普遍流行的词汇中分离出去。你也可以明天在我们隔壁开出一家意式浓缩咖啡吧和我们竞争,如果你还没有这么干的话。

我听到的所有关于咖啡的争论都是说这玩意儿不可能成为有发展前途的事业。这是世界上第二大普及的贸易商品,仅次于油。在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咖啡的消费量就开始减少,因为那些铺天盖地的软饮料成了美国人的最爱。咖啡店四处开花的景象已成为无法追忆的陈年往事了。

我一再地向他们解释特色咖啡的升值前景。在像西雅图和旧金山这样的城市里,越来越多具有特别品位的人们开始学着在家里或在餐馆里品尝优质咖啡,但他们几乎没有或很少有机会在工作场所体验优质咖啡。既然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里,售卖整颗咖啡豆的商店与日俱增,那么在隔壁的一小块地方,类似餐后喝一杯的地方用来售卖浓缩咖啡应该行得通。就因为没有浓缩咖啡吧的存在,也就没有什么人可以在街头闹市享受优质且服务高效的浓缩咖啡了。

我告诉他们,我们对“天天”咖啡馆的设想是重新改造一种商品。我们会让咖啡—这种老掉牙的普通的东西—融入新的浪漫情怀,加强人际关系;我们要重新发掘咖啡几个世纪之久的迷人特质和神秘气息;我们要使顾客对咖啡吧的气氛和风格以及它的知识着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