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是一种智慧
双赢是一种智慧,它给施予和接受的双方都带来益处。
法国有一个农场主,由于掌握了科学的栽培方法和技术,他的庄稼长得总是比别人好,自然他的种植效益也就比别人高。而且,这位农场主还有培育和改良品种的技术绝活,并在每年当地农业协会评比中,总能拿到第一名。可令人不解的是:每次评出最佳品种之后,他又总是把最好的品种拿出来送给邻近农场的农场主们。
他这样做其实对他自己也有很大的好处。因为附近农场里劣质品种的花粉会随风飘落到他的农田里,作物受精后质量就要下降。别人有了好的种子,就会不断地激励他再去努力革新和改良,让他始终保持领先的地位。
而企业之间的双赢,也是如此。如果企业把竞相压价作为在市场中存在下去的唯一手段,一旦“价格战”失灵,企业就会变得不堪一击。
实践证明,通过有效合作,实现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就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我们要明白,合作可以成为竞争的主旋律,和谐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真诚的微笑中,互相帮助、互相提高,让别人的长处弥补我们的短处,让我们的长处承托别人的短处,让彼此都获得益处,让彼此都携手同行。
双赢是人际交往的模式
双赢不是一种个人技巧,而完全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模式。它是高度互信的结果,体现在能有效阐明期望并实现结果的协议之中。它在支持性的制度里才有活力,并经由有关流程才能最终实现。
要想最终达成双赢的结局,得到彼此都满意的结果,必须在合作过程中达成共识。凭借这种共识,从属关系才能转换为合作关系,上对下的监督则转变为自我监督,双方才有可能共谋福利。
双赢的管理原则必须有合理的制度加以配合,否则理想与实际相抵触,要达到预期成果,无异于缘木求鱼。举例来说,个人或企业使命宣言列举的目标与价值,应有恰当的奖惩制度作为后盾。
斯蒂芬·柯维参加一家房地产集团的年度表彰大会。现场气氛热闹异常,公司还聘请乐队来助阵。当时,有40人分别接受“业绩最高”“佣金最多”等奖项,可谓风光一时。但其余700多名与会的业务人员,内心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他的顾问小组眼见这种做法产生了不良副作用,立刻着手教育员工及整顿公司组织,树立利人利己的观念。
第二年,成效卓著。在表彰大会上,与会的1 000余人中有800人受奖,多半是由于达成自订的目标或团体达成部门目标而受奖。会场上虽没有乐队、拉拉队助阵,但气氛依然热烈。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受奖人的平均业绩与为公司赚得的利润都是上一年的40倍。
在许多情况下,问题源于错误的制度,而不是人。劣质的制度甚至会使好人也受到不良的感染。
另外,达成利人利己的流程也是双赢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原则为重心的谈判对事不对人,注重双方的利益而非立场。
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度”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实就是感情与利益之间的交换。可是,长期以来,人们最忌讳将人际交往和交换联系起来,认为这很庸俗,亵渎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这种想法大可不必有。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东西。对自己值得的,或者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与保持;而对于自己不值得的,或者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中止这种关系。
正是交往的这种社会交换本质,让别人觉得与我们的交往非常值得。无论怎样亲密的关系,都应该注意从物质、感情等各方面“投资”。否则,原本亲密的关系也会转化为疏远的关系,使我们面临人际交往的困境。
在我们积极“投资”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急于获得回报。在现实生活中,只问付出,不问回报的人只占少数。大多数人在付出后而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回报时,就会产生吃亏的感觉。
在与人交往中,不要害怕吃亏。郑板桥的“吃亏是福”的拓片为很多人所珍爱,然而真正领悟其中真意的,恐怕为数不多。实际上,许多人在交往中都是唯恐自己吃亏,甚至总期待占到一点便宜。“吃亏”是一种明智的、积极的交往方式。在这种交往方式中,由“吃亏”所带来的“福”,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所吃的亏。
在不怕吃亏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不要过多地付出。过多地付出,对于对方来说是一笔无法偿还的债,会使人觉得很累,会导致心理天平的失衡,这同样会损害已经形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