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言行懂取舍才能事半功倍(1)

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取舍智慧 作者:冠诚


 

说话要留有余地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对别人要有所保留,不能把自己知道的全都告诉他人。

一个社交高手在说话中懂得为自己留余地,你可能会认为他很圆滑世故、为人不诚实。其实,说话前先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对方不是一个可以深谈的人,那么最好还是少说为妙。

科学史上有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为了表示自己的雄心壮志,就说:“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便问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吗?”

年轻人正是把话说绝了,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将“一切”换为“大部分”,爱迪生便不会反诘他了。

好的修饰词能使意思表达完整,恰到好处;过于夸张或过于缩小的修饰词,则会与客观实际相冲突,陷入两难境地。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中,皮卡索夫与罗亭有这样一段对话。

罗:妙极了!那么,照您这样说,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皮:没有,根本不存在。

罗:您就是这样确信的吗?

皮:对。

罗:那么,您怎么能说没有信念这种东西呢?您自己首先就有一个。

皮卡索夫在此用一个“根本”,把话说绝了。因此,遇到不太有把握的事,一定要多用有模糊意义的词,使自己的判断留有余地。

有些人讲话,常常不考虑听者的感受,也不让他人有讲话的机会,很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满。其实,话语不在多少,只要恰到好处地说到“点上”即可。在人际沟通中,说话切记不要旁若无人,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应该给人留余地,让别人也有讲话的机会,这才是智者所为。

逢人只说三分话

我们对还不了解的人,无论说话或做事,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厢情愿。和人交往,与人初次见面,或才见过几次面,就算你觉得这个人不错,而你也喜欢他,也不该把你的心一下子都掏出来。

一位少年只身离家,要到外面打天下。临行前,他的父亲告诉他:“多听少说常点头,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交一片心。”

这位父亲真是个尝过人性滋味的人,“多听少说常点头”,真是一颗金丹。

“多听”,就是多听别人说,听别人的做事经验,听别人的人际恩怨,听别人话语透露出来的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你多听,别人就会因为你“多听”而多说,他说得越多,你就知道得越多。

“少说”,能多听,自然就会少说。少说不但可以“导引”对方多说,还可以避免流露自己的内心秘密,更可以避免说错话,得罪别人。少说,你就会成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

“常点头”,这并不是要你做个没有主见的应声虫,而是避免在群体中成为别人眼里“不合时宜”的人。也就是说,听别人说话时,多点头,表示你的专注和附和。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要先点头再提出。无关紧要的事,不必坚持己见,多点头附和,并且配合。这样一来,人人都会是你的好朋友,你就没有走不通的道路。

“多听少说常点头”这个原则适合于人生中任何一个阶段,同样适合处理每一阶段的人际关系。初出社会,“多听少说常点头”是学习;中年时期,事业呈现往上的态势,“多听少说常点头”还可减少阻力。

告诉你不要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并不是教你做个虚伪、城府深的人,而是人性复杂,你若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给对方,用心和他交往,就有可能“受伤”。

与其把心一下子掏出来,不如慢慢观察对方,有了了解后再“交心”。你可以不虚伪,坦坦荡荡,但绝不可把感情放进去,要留些空间作为思考、缓冲,那么一切就好办了。

不要把心一下子就掏出来,这和修养、道德无关,而是充分考虑到现实人性的特点之后的应对之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