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5.吉尔德的厄运(2)

末日经济 作者:(美)威廉·波纳


事情怎么会发展成这样呢?吉尔德问自己。因为他真的聆听到了技术的声音,而且,早在信息革命还在孕育中时,他就开始聆听它的声音了。“也许,放在一个更完美的世界里,事情就会不一样了。”他努力说服自己。要知道,他可是比一般人早很多就开始谈论这一切了,也从中赚了不少钱:1997年,有350人为了参加他的通信研讨会,每人支付了4 000美元的入场费;他的每场演讲都有上千人来听,每次他都能赚5万美元;1999年,他推荐的科技股的平均回报率超过247%;到2000年年底,他的投资通讯的订户已经超过7万,每个订户每年支付给他295美元。在其巅峰时期,单“吉尔德”这三个字就能让股价在一天之内陡然提升50%。

但此时,这位新时代的救世主陷入了厄运。一夜之间,科技股遭受重创,人们对他的研讨会不再有兴趣,也不再订阅他的投资通讯,因为大家似乎不再关心能从一个硅芯片中挤出多少比特了。更糟糕的是,2002年1月,他钟爱的公司-那个他认为能够“改变世界经济”的公司传来了噩耗,该公司被列入《破产法》保护的行列。吉尔德在反省这么多年积累起来的财富时说:“某一段时间内你可能风光无限,但是下一秒,你却无法向你的股东支付最后100万美元,你的房子也被留置了……几年来,我一直是世界上最出色的个股挑选专家,但在去年,你会说……我是最差的。”可怜的乔治,当风向向着他时,他富得流油;而当风向改变时,他一下子就破产了。

但是就吉尔德的信誉来说(是信誉,而不是收益),他的投资方法是不错的,至少他把钱投到了他想投的地方。他误导的不只是投资者,还有他自己。他买入了所有这一切-环球电讯、新时代以及他自己的出版生意。

即使在纳斯达克崩盘后,吉尔德仍陷在新时代的幻想中无法自拔,依旧对新技术奇迹信心十足。后来,他把自己的信念解释为“通信技术的力量”,声称这种力量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改变现有的政治、文化秩序”,并且能够显着地提高生产力:“它能以微不足道的成本,在任何时间,将任何数量的信息传输到任何地点的任何人那里,这种力量将大大解放生产力,使生产力提高到人们无法想象的水平。”

这种观点的背后是更为疯狂的想法,即以数字化数据为表现形式的信息能使人致富。吉尔德的这种想法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体现,那时候,乐观主义渗透到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