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发生后的几个月以最有说服力的方式,表明了宏观经济政策仍在发挥作用,它能胜过最强大的通货紧缩力量。在除了经济学以外的其他领域中,这一经验足以彻底驳倒“合理预期假说”、“政策无效性命题”、“李嘉图等价原理”以及其他所有在危机发生前的经济学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伪装成描述现实的假说。这正是保罗·克鲁格曼几乎每周都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中强调的立场。而这一立场显然是正确的。
然而,尽管有这一证据,对“政府干预可以将世界经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拉回来”这样的看法,仍有来自美国、英国及德国的许多商人、投资家以及普通选民表示深深的怀疑。他们继续争论其效力,在经济复苏的证据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之前,他们会就其效力一直争论下去。到了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出现明显增长,他们开始愈发直接地对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政治合法性及其长期成本提出质疑。
这种新的资本主义模式要成功并赢得大众的支持,就得消除公众对政府在管理宏观经济方面作用的这些质疑。刺激政策的潜在成本,以及其他一些威胁2010~2011年经济复苏的因素将在下一章讨论。这一章主要讨论货币及财政政策效力以及政治合法性等问题,而这些其实都是彼此紧密联系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质疑货币及财政刺激方案的理由很简单。就普通人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而言,要么是出于个人方面的原因,要么是出于道德方面的原因。道德原因及由于受到惩罚而受挫的欲望前面已经提过了,在解释对政府刺激方案持怀疑态度的原因时,依据个人经验对国民经济作出的推断便显得更加重要。人们会本能地把国民经济看成是一个扩大了的产业或家庭—这一看法因玛格丽特·撒切尔而闻名,她曾时常琢磨如何核算她父亲杂货店里的账目。
就这一观点来看,“你不能拆东墙补西墙(你不能靠借债来还债)”这句口号似乎非常有道理。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结束经济衰退这一想法,类似于开了一张上万亿美元的支票,但却没有足够的资金做后盾,这样很容易被那些对刺激方案持反对意见的人批评为一场彻头彻尾的“麦氏骗局”。
只要将数百万个体商户的行为相加,就可以理解宏观经济学,这一诱人的想法其实正是凯恩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批驳的那个经典的合成谬误。对类似这样的合成谬误进行辩驳总是很难令人信服,无论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周期分析,还是李嘉图关于自由贸易优越性的解释,都无法对此进行有力驳斥。但是如果解释清楚政府债务以及货币供应是由有形资本—国家的所有财富做后盾,那么政治家及经济学家就可以消除这种根深蒂固的公众质疑。扩大货币供应量和公共债务的目的,是使国家财富继续增长,而如果这种做法成功的话,增长 的国家财富也应该足以轻松维持政府的信贷,并能支持新发行的钞票。
然而,这样的解释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被公众接受。第一,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宏观经济刺激是奏效的。第二,政府必须得到认可,作为整个国家真正合法的代表,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调动国家财富,不管是发动战争、支持纸币还是偿还债务。
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小部分民众似乎并不接受政府合法性这种说法,在美国尤其如此。但是公众对宏观经济政策抱有怀疑态度,其主要原因更直接:市场上有这么多专家、媒体、企业以及大学仍坚持财政和货币刺激并不奏效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