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创新究竟是什么

第六次浪潮:一个资源为王的世界 作者:(澳)詹姆斯·穆迪


简单来说,创新是做事情的新方法。但是它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小发明或小窍门,而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妙的技术变革过程。它不仅包括技术及其背后的创意,也包括将其投入市场的开拓者精神和通过市场来推动技术思维的转变。

我们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来谈创新,比如按行业,按其新颖程度,或是按其产生影响的深度。还有产品创新,也就是改变我们使用的东西;或是工艺创新,即在产品的生产方式上进行变革。创新可以带来相对的改变(即出现一些更好或是更便宜的东西,例如相对于手写,印刷机更高效便捷),或是绝对的变化(即提供全新的东西,例如发现青霉素)。创新可以是出其不意、具有革命性的,也可以是循序渐进的。

创新通过帮助我们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来维持现状—例如,通过提高汽车燃油效率,尽管油价在不断攀升,我们仍能够像以前一样驾车出门—或完全打乱我们做事情的方式。创新持续与否主要取决于它如何影响传统的做事方式。一项持续的创新能够使前后两种状态的衔接天衣无缝,比如从一个版本到下一个升级版本的互联网浏览器。然而,一项和以往全然不同的创新则需要我们放弃之前旧的模式来接受新事物。创新还可以带来模块化的变化,要么一次只对整个系统中的一部分起作用,要么拓宽整个架构,一次就来个整体系统的大换血。

但是仍有一些不变的事物。仔细探究的话,使创新成为可能或与创新同时发生的变化基本限于三大类:

(1)新技术的发展;

(2)市场的变化,或是对新科技的需求以及对现有科技的变革;

(3)能够把以上这两类变化融合在一起的制度的变革。

在这三个领域中,只要你改变了一个,就会出现创新。事实上,科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创新理论家已经就创新是由“科学推动”还是由“需求拉动”的问题争论了几十年。“科学推动”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推出一种新事物,其他的都会随之而来;而“需求拉动”的意思是,如果有足够多的人希望某样东西是红色的,一些人就会站出来想出一种方法,把它变成红色的。但现在一般认为,真理存在于这两者之间:即在公司内部和各公司之间,从科学到市场再到终端用户,存在着信息和知识的流通。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各部分的联系和创新的推手一样重要。

然而,只有当技术、市场和制度同时发生变化时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持久创新。仅有一项新技术或是新的市场需求是不够的,每一个因素都依赖于其他两个因素来促使事情发生。但到底是市场、技术,还是制度真正推动了创新则完全依情况而定。

那么这三个关键因素中究竟哪个发挥作用造就了这次创新的巨大飞跃呢?第一类即技术上的变革,这可能是最容易理解的。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手机,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都不存在任何与手机相似的事物。而现在,世界上平均每两个人就拥有一部手机。

另一个创新的关键因素是市场,更具体地说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一个例子是短信服务业务量的巨幅增长。起初短信被认为是手机网络不起眼的一个特点,很多运营商也并未选择这一服务,认为它比较麻烦,没有什么保留价值,但是这些运营商低估了口头谈话所不具备的书写文本的魅力。我们可能喜欢通过手机聊天,但最有用、最有趣的是发送一个“异步”留言,即不需要同步发送和接收的信息。顿时,手机变得不再只是一个供人交谈的工具。一个全新的、利润丰厚的市场出现了。

技术和市场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而最重要的发展往往发生在这两个因素之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制度,它涵盖了市场和技术的内在联系—即体制、结构和规章。

制度很难建立,更不用说对其进行衡量和管理了,其中很多因素是很复杂的。它们被定义为“人类制定的能够规范政治、经济和社会互动的限制性机制”。制度对大部分社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一个没有产权制度的社会将很难运作银行贷款。

再者,手机产业也能很好地说明制度的重要性。想要有像手机一样的新科技产品和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是好事,但是只有政府允许在城市里建设移动信号发射塔,移动通信产业才会腾飞。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包括发射塔、发射器和交换机)必须与现有的通信系统实现对接,同时必须制定合理可行的价格方案,这样移动通信市场才能发展。有趣的是,一切行动的开展都必须紧紧围绕手机的使用情况,比如什么时候适合打电话,什么时候却不行。所有这些制度都必须建立起来,这样移动通信产业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这些制度对一项新技术能否在市场上取得成功有着很大的影响。美国和欧洲的通信话费定价制度差别很大。在美国人们不仅打电话要付费,接电话也要花钱。这意味着人们会因为接了不想接的电话还要付费而更加不愿意轻易告诉别人电话号码。单这一个因素就极大地阻碍了手机在全美的普及。

因此,尽管技术和市场充满了诱惑力,大部分的创新实际上发生在制度内部,是制度促成了现有技术以新的方式去满足现有市场。经济学家关注市场,科学家和工程师看重技术,而创新理论家则把目光投向能把两者结合起来的制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