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K粉”—非美元债券实际上也是一种结构性票据,金融殖民者会把这种金融毒品特别诱人地描绘成“对冲美元贬值”的最佳工具。在泰国发生经济危机前,金融殖民者就贩卖非美元债券—“泰铢联结结构性票据”,这种金融毒品在当初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后来买了这种金融毒品的人,无不“粉身碎骨”。更为可叹的是,你不可能通过法律去追诉那些金融殖民者。在你签订购买上述金融毒品的时候,在厚厚的文件中,在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字早就已经写好了免责条款,愿赌服输。请我们中国的企业牢记,这种金融毒品对政府养老金和保险公司最具吸引力。这些金融殖民者打着为你保值的美妙借口,实质上暴力地抢走了你的财富。
金融“可卡因”—美元保证票据(US Dollar Secured Notes)是专门针对那些有大量美元的国家的公司和金融机构的。这种产品是以美元支付的,可以大量消耗一个国家的美元储备。它投资的是当初看起来最好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券,但是其实后来都会变成一钱不值的垃圾债券。以当年的墨西哥比索为例。当年的比索联结美元保证票据(PLUS)就是这样一种害人的金融鸦片。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之前,比索联结美元保证票据看起来是多么美好的一种金融产品—可以用美元购买,又能分享新兴市场的成长,这一点欺骗了许多投资者,尤其是握有大量美元头寸的投资者。记住,美丽的包装下其实是剧毒的金融鸦片。
后来的墨西哥美元证券和巴西指数化美元证券也都是属于同一类型的证券。
金融“海洛因”—利率掉期交易是借利息支付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债权或债务的结构,双方签订契约后,按照契约规定互相交换付息的方式,如以浮动利率交换固定利率,或是将某种浮动利率交换为另一种浮动利率。订约双方不交换本金,本金只作为计算基数。这本来是一个避险的工具,但是一旦卖给了对其不熟悉的并非从事金融业务的实体公司,它的杀伤力就十分巨大。看看中国燃气集团的例子。
中国燃气集团(香港上市)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的年度净利润为亿港元,而2009年同期净利润却只有2008年的。2009年3月末,该集团每股分发红利分(港币),占每股净盈利的45%左右。让我们具体看一下中国燃气集团2008年度业绩。该集团年内燃气项目有110个,环比增长近62%;接驳住宅用户总数、接驳工业用户总数、接驳商业用户总数分别是2007年的倍、倍和8倍;天然气销量是2007年同期销量的两倍多。从利润表来看,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末,营业额为亿港元,当期营业额为上期的倍,达亿港元;上期毛利润为亿港元,当期增加到亿港元,但毛利率当期仅有,而上期则有。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2008年度中国燃气集团毛利润并未随营业额同比上升,而当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正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2008年第四季度初开始,全球利率猛降,迫使与贷款有关的利率掉期合约及其他金融衍生产品大幅减值,这对利润表造成的影响是利润骤降。以中国燃气集团为例,不计减值利润应比上期增长倍多,而减值(亿)占纯利的近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