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2)

智商只占七分之一 作者:朱雷


当袁飞宇提到林逸舟的时候,我不禁向袁了解了一下林的去向: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后去了清华大学,然后在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了计算机博士,2007年夏天他在雅虎带领袁飞宇完成了一个重要算法的实现。

林逸舟高中就读于山东省实验中学,我对这所学校的了解不只是因为每年帮助那里的一些高中生申请美国高校的本科项目。更早的认识在于,这所学校曾在1994年出了两名男孩——柳耸和林逸舟——分别获得了第3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和银牌。上高中时我读过一篇柳耸写的竞赛历程,其中讲了他和林逸舟从小参加数学竞赛并入选国家队、最终摘金夺银的故事。这些前辈高手的经历让我心潮澎湃,仿佛能梦见故事里的人物就是自己,比看电影还过瘾。虽然高三的数学竞赛我玩了两场就game over了,但柳、林的名字一直刻在我脑子里。

这次偶然得知林逸舟的去向,我感触良多。第一,他不专心搞数学了;第二,很多学生时代天赋一般的人,逐渐追上并能超过那些原本天资聪颖的人。比如一个学习成绩差、在国内高考连三本线都过不了的高中生,去美国加州的一所社区学院读完了大一和大二,通过转学申请也进了UCLA;另一名北京邮电大学的普通男生,大学的平均成绩不到80分(100分制),毕业后去美国排名140多的学校读了电子工程硕士项目,一年后进入了UCLA的竞争对手——南加州大学攻读金融博士。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计算机系副教授丘莉莉,本科曾就读于一所排名很低的学校:桥港大学(University of Bridgeport),毕业后去了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在已经是计算机网络领域知名的学者了。

为什么一些少年天才越长大就走得越慢?而很多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在少年时期却表现平凡?除了智商,一定还存在着其它因素决定着青少年能否成长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职业的敏感性让我不禁想要查一下奥赛奖牌得主这个群体都到哪里去了?他们的去向和成就是否配得上当初远远高出同龄人的起点?我在论坛上搜到了一份历届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奖牌得主的去向名单:

……

蒋 良 1999物理金牌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段雪峰 1999物理银牌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博士生

张志鹏 1999物理银牌 美国斯坦福大学 金融博士生

贾 旬 1999物理银牌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物理博士生

邵 铮 1999信息学金牌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硕士,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

齐 鑫 1999信息学银牌 美国康内尔大学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瞿振华 1999数学金牌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数学系博士生

刘若川 1999数学金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数学博士生

朱琪慧 1999数学银牌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恽之玮 2000数学金牌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数学博士生

袁新意 2000数学金牌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数学博士生

吴忠涛 2000数学金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数学博士生

……

(以上为部分名单,详见附录一)

这些奥赛奖牌得主基本上清一色地去了美国名校深造。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虽然只是每一届学生中的优秀群体的极小一部分,但他们已经很典型地代表了中国青少年人才的发展方向:去美国留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