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如果公众对现金需求降低,把更多现金存入银行,那么结果将正好相反。还是从表10.1的情形开始分析,现在公众决定从其持有的150亿美元中央银行纸币中拿出20亿美元存入活期存款账户。在此例中,活期存款增加了20亿美元,商业银行将这笔现金存入中央银行,于是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了20亿美元。20亿美元的存量纸币回到中央银行的金库里,退出流通领域。该过程如表10.4所示。
表10.4现金需求减少:第一阶段
第一步:所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3〗活期存款+20亿美元准备金+20亿美元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3〗商业银行存款+20亿美元〖3〗纸币发行-20亿美元简言之,公众将20亿美元现金存入商业银行的即时效应是准备金总量增加了20亿美元,146活期存款和现金的比例发生了改变,但货币供应总量仍保持不变。
商业银行将利用新增的准备金扩张信用,放贷的同时凭空创造了新的活期存款。存款扩张的数量按照货币乘数计算得出,在此例中乘数为5,结果如表10.5所示。
表10.5现金需求减少:结论
第二步:所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借据480亿美元活期存款600亿美元准备金120亿美元资产总计600亿美元负债总计600亿美元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3〗商业银行存款120亿美元〖3〗纸币发行130亿美元这样,公众在商业银行存入20亿美元现金使得准备金等额增加,准备金增加使得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增加80亿美元贷款和投资(IOUs)来扩大存款规模。因此,由于公众持有现金额减少,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增加了100亿美元。由于中央银行纸币余额减少了20亿美元,因此货币供应总量增加了80亿美元。
147简言之,公众增加现金持有是导致银行准备金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公众持有现金增加,银行准备金立即等量减少;反之,如果公众持有现金减少,准备金则立即等量增加。银行准备金与公众持有现金反向等量变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公众持有现金越多,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就越明显,反之亦然。
公众对现金的需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公众若对银行丧失信心,必然会增加他们对现金的需求,甚至演变为挤兑,最终导致银行破产。尽管中央银行往往拥有良好的信誉和丰富的资源,但挤兑仍是高悬于银行信用扩张之上的一柄利剑。只有在1933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成立之后,美国政府以毫无约束的征税与印钞权力为存款提供保障,才成功遏制了挤兑风潮。1933年以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所有银行存款账户提供担保(该担保上限不断上调),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背后强有力的支持来源,则是美联储无限量印发货币的能力。的确,商业银行现在更“安全”了,但这未必是好事,因为“安全”意味着它们摆脱了扩张信用的约束。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清算系统和信用卡等工具的发展是导致现金需求减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与过去相比,人们随身携带的现金有一点要注意:之前我们定义的“现金余额”不仅包括纸币,还包括活期存款和其他形式的货币,但这里所关注的是公众对于纸币的需求,区别于存款和其他形式的货币。少了;另一方面,为了规避所得税和其他形式的政府监管,近年来地下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更多严格意义上的现金交易,这种现金交易并未反映在148受政府监管的商业银行账目上。实际上,根据现金交易增加的那部分数额估算出某个比例,并以此来测定非法的地下交易规模,已经成为近年来经济学家的常规分析方法。
季节性消费也会对公众的现金需求产生重要影响。通常,在圣诞等全国性节日前夕,公众会大量兑现活期存款,用以购买礼物和支付小费。这会对银行准备金产生季节性紧缩效应。直到第二年的一月份,现金回流至银行,准备金增加。总体而言,美联储往往会密切关注公众对现金的需求,并采取相应措施以熨平现金需求的波动,具体措施随后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