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留在原地两个星期,微笑,享受呼吸,每天善生给他送饭,牧童也来看望他。他教他们智慧、慈悲和觉悟。巴利文经典中有一部《牧牛经》,经中列举了一个牧童应具备的十一种本领,诸如:能辨识自己的牛群、生烟驱蚊、护理牛身上的伤口、帮助牛群渡河、找到有丰美水草的地方放牧……列举完这十一条之后,佛陀告诉诸比丘,禅修也与此相似,于是相应地,他又列举了十一项沙门所应具备的本领,如能辨认出一个人的五蕴等等。很多记述佛陀传记忽略了佛陀在菩提树旁度过的这两个星期,他与挤牛奶的少女和牧童在一起,悠闲地散步,其乐融融。我敢肯定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否则佛陀怎么会讲《牧牛经》?实际上,牧童长大以后,一定成了佛陀的弟子。有一天,当他坐在集会的前面时,佛陀就讲了这部经。
***********************************
僧伽是和合的、觉醒的共住团体。僧身(Sanghakaya) 是一个新梵文名词,僧伽也需要一个身。当你与家人共住,练习微笑、呼吸,发现你和孩子们自性中的佛身,你的家就成为一个僧伽。如果你家里有钟,那么钟也就成为你的僧身的组成部分。因为钟为你的修行提供帮助。如果你有坐垫,坐垫也成为僧身的组成部分。很多事物都在帮助我们修行,比如我们呼吸的空气。如果你家附近有个公园或者河岸,那么你就很幸运,因为你可以享受行禅的乐趣。你必须发现自己的僧身。去邀请朋友来跟自己一起修行,体味茶禅,一起坐禅、行禅。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让你在家中建立起自己的僧身。如果你有了僧身,修行就容易多了。
悉达多,这位未来佛,当他与他人一起修行时,开始喝牛奶,所以五个与他共住的沙门离开了他。于是悉达多就把那棵菩提树纳入了他的僧身,他也把牧童、善生、河流、树木、周围的鸟儿都纳入了他的僧身。在越南,有些人住在劳改营里,他们没有同修,没有禅修中心,但是他们修行。他们不得不把其他事物视为他们僧身的组成部分。我认识一些在牢房里练习行禅的人,这是他们出狱后告诉我的。所以在我们还很幸运的时候,当我们还有能力发现那么多有利因素去
建立我们的僧身的时候,我们应当马上就去做。某一位朋友,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的屋宅,我们后院的树,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僧身的组成部分。
实践佛法、练习禅修是为了使我们变得宁静幸福,充满智慧和慈悲。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为家庭和社会制造幸福与和平。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三宝实质上是一体的。其中的任何一宝都包含另外两宝。佛中有佛性、佛身。佛中也有法身,因为没有法身,他就不可能成佛。佛中也有僧身,因为他与菩提树,与别的树,与鸟儿,与整个环境共进早餐。在一个禅修中心,我们有僧身,因为我们是在这里修习增长智慧和慈悲之道。所以这里也有法身(方法和教导)。而教导必须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和身体,才能成为现实,所以这里也有佛身。如果没有佛和法,也就无所谓僧伽了。
如果没有你,佛就不是现实,它仅仅是个理念。没有你,法就没有人来实践——法是要人来实践的。没有你们每个人,就无法组建僧伽。那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说“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时,同时也听到“佛皈依我”、“法皈依我”、“僧皈依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