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嘴巴】
通常情况下,普通投资者或者根本没有自己的投资战略,或者没有慎重思考过投资战略的问题。但是巴菲特和索罗斯并不是这样的,他们在市场上已经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确实能够发挥很大的影响力,或许为了维持自己的影响力,或许为了自己的下一个战略成功实现,他们很忌讳自己的投资战略被泄露,故意闭上了嘴巴。
◆巴菲特,忌讳公开自己的投资组合
巴菲特1956年第一次建立了自己的投资组合,在写给投资者的信中,巴菲特所强调的自己最重要的投资原则之一就是不公开投资组合的具体内容。巴菲特谈话中偶尔还会提到他重视匿名的作用。巴菲特被认为有隐者的特质,巴菲特喜欢将自己隐藏起来,待在安静的地方,“画”自己的画。后来随着投资组合转变成为上市公司,不可避免地要公开很多内容,他曾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出保全自己的部分内容不公开但没有被接受。因此巴菲特还曾经说过自己的兴趣会转向研究对非上市公司的收购。
当年巴菲特还在管理自己的投资组合时,曾有投资者找到巴菲特的办公室要求知道他的钱到底买了哪些公司的股票,巴菲特却坚持保密,甚至不惜以返还投资相威胁。遇到芒格之前,他的投资组合里包含哪些股票种类全世界只有巴菲特自己才知道。为什么?巴菲特觉得没有必要告诉别人,没有必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更重要的是巴菲特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巴菲特甚至认为,自己构筑的投资组合就像微软开发的操作系统那样,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应该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
◆索罗斯,不宣扬
索罗斯在成长中经历过一段人生的逆境时期,从17岁开始索罗斯便独自一人生活在英国,生活很艰苦,寄人篱下之感非常强烈。这些经历将索罗斯变成了一个小心谨慎的人,不喜欢出现在众人面前。后来成为对冲基金经理之后,加上职业的特殊性,索罗斯就成了一个“有很多秘密的人”。这很符合索罗斯的理论,可以说索罗斯的性格是他自己内心和外部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据那些与索罗斯一起工作的基金经理所说,索罗斯从不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讲出来。索罗斯还严格禁止自己手下的基金经理出现在公众面前。索罗斯很忌讳自己身边的人有什么传闻被报道出去。
索罗斯认为与市场交易需要匿名,为了抹去自己的痕迹,连订酒店索罗斯都常用化名。这一点索罗斯的想法与巴菲特类似,也许他们认为如果自己正在做什么被市场或他人探听到,投资战略可能会被推测出来,投资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进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另一方面,近些年来索罗斯和巴菲特的资产配置状况在舆论上出现的情形越来越多。是否因为他们判断随着市场本身的扩大,市场对他们的关注减弱,他们的影响力也在逐渐下降?
2.两人的投资方式很接近
巴菲特的投资原则概括起来非常简单,集中少数优质股票长期持有。索罗斯则建立了自己的假说,并通过市场进行验证。索罗斯自诩为哲学家,他将金融市场当做验证自己理论假说最合适的场所,并以此来论证自己哲学理论的合理性。
作为基金经理和股票交易员,索罗斯必须对市场状况作出快速反应,所以索罗斯的交易活动总是与风险相伴。巴菲特是主张长期持有的投资者,那么巴菲特不进行短期投资吗?巴菲特将金融衍生产品称做金融市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巴菲特不会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吗?对这个问题的问答是否定的。
◆巴菲特的危险交易
巴菲特自己也重视套利交易,也认同高风险、高收益产品能够提高收益率。这与传统上长期持有优质企业进行价值投资的原则(通常格雷厄姆持有25年以上)相去甚远。
1993年,可口可乐股价暴跌给巴菲特带来大量买入的机会,他迅速以每股35美元的价格签订购买了300万股可口可乐股票的看跌期权合约,行权截止日期是12月27日。在这份合约中,巴菲特要承担的风险是可口可乐股价可能的下跌。但是,巴菲特想要的是可口可乐的股票,这与市场上的股价无关。对巴菲特而言,这其实是一个不错的双赢局面,如果股价上升,巴菲特能获得更多利润,如果股价下跌,巴菲特也只需履行合约,得到自己想要的可口可乐股票。期权最后如期履行,巴菲特额外赚了750万美元。但是巴菲特不建议普通投资者使用这种投资方法,毕竟他自己从事套利交易已经40年了。2002年,巴菲特又通过S&P指数的期权交易获利6000万美元。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金融和金融产品投资比企业并购的交易更加危险,巴菲特通过旗下保险公司GeneralRe的子公司General Re Securities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但并没有披露交易的具体细节。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报中说,这家子公司投资的金融产品是那些获得最高信用等级的公司所发行的债券,投资它们并没有违背巴菲特的投资原则。当然,这看起来仍与巴菲特表现出的对金融衍生品的厌恶态度差别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