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一般是指人出生到小学之前的教育。多年来,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早教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热点。
打开网页搜索“早教”,竟然有超过8000万条结果,其中有很多都是早教的培训广告。关于早教类的图书也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人提出了“教育要从婴儿抓起”的观点,宣传所谓“五个月识字,一岁半能认200个汉字,三岁脱盲,六岁就能博览群书……”
我们不否认,适度的早教有利于让孩子的大脑得到更彻底的开发。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早教也不例外。华东师范大学早教专家李季湄教授认为,“现阶段许多早教变成了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的训练。”专家指出,早期教育是有必要的,但要提防目前的过度化倾向。事实上,过度的早教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反而会导致孩子的早熟。
现在一些早教机构专门在认知能力上下工夫,尤其是认字,因为“很小就能认很多字”非常容易打动中国的家长。有些地方甚至自己制定了一些孩子智力发展的“参考指标”,指导家长遵循这种指标来培养孩子。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占兰表示:“如果家长根据这种未必科学的‘指标’观察孩子的发展情况,往往容易发现孩子的不足和问题,从而产生让孩子进行早教的需要。但实际上很可能变成超前教育。”
过度的早教,往往会导致孩子严重的早熟。
网上曾经有个帖子说:
飞机上,我跟父女坐一排。孩子的父亲年龄在30岁出点儿头。小女孩,长得挺机灵,看着也就一二年级。空姐发食品了,小女孩一拿到,非常高兴地打开吃,估计是饿坏了。
爸爸对小女孩说:“你谢谢阿姨没?”
小女孩很可爱地说:“谢谢阿姨。”
爸爸接着又说道:“跟阿姨说,阿姨你真漂亮。”
小女孩顿时语气变了:“阿姨,我爸爸说你真漂亮。我爸就喜欢你这种类型的。”
女孩的爸爸明显楞了一下!空姐乐了,说:“你问问爸爸是要牛肉饭还是鸡蛋面?”
小女孩依然那腔调:“不用,他看见美女比吃饭强。”
爸爸很尴尬地说:“牛肉饭吧。”然后,空姐走了。这父女俩又说上了,可语气完全不是父女,而是那种特熟的哥们儿跟姐们儿逗贫的那种,小姑娘说话也特小大人儿。
爸爸说:“我刚才是那么说的吗?”
小女孩说:“得啦,我还不知道你想什么啊!你能不这样嘛!我妈一不在,你就开始,你觉得你这样儿有劲吗?”
爸爸脸儿都绿了,气愤道:“吃你的!再废话我以后不带你出来!”
小女孩若无其事地说:“哎哟喂,您趁早甭带我出来。我现在就觉得我跟这儿特多余。我说你也行了啊。你这样的能找着我妈你就知足吧。都说闺女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我就奇了怪了,我上辈子怎么就看上你了!”
此言一出,女孩的爸爸气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小大人”现象产生的背后,家庭教育和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难逃其责,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家长们。“小大人”是成人文化吞噬孩童文化的结果。家长们不顾孩子成长的需求,急功近利地安排他们向成人世界靠拢,这促成了一个个言谈举止带着强烈成人化烙印的“小大人”的诞生。
在“早教”中,父母用对成人的要求引导和教育孩子。其实,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玩,是通过游戏来增长知识和能力,但父母却不允许他们与小朋友一起“疯玩”,偏要他们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中国很多父母采用“填鸭式”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对孩子提出了过高的、不适合孩子的要求,父母始终控制着孩子,硬灌输给他们方方面面的、孩子难以承受的知识,过分刺激孩子的智力,这些都将会导致孩子过于早熟。
孩子是单纯的、青涩的、天真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孩子成长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背景中,那份天真、单纯却过早地褪去,心理成熟得俨然一个个“小大人”。有研究报告显示,心理早熟的孩子在长大之后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过早成人化的孩子在成年后有较多的酒精和药物滥用现象,患抑郁症的比例较高。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创造良好的氛围。孩子无论如何都只是孩子。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还给孩子自由,还给孩子微笑,还给孩子最宝贵的天真,给孩子的心灵“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