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MIG中间人攻击
20世纪30和40年代,战斗机的飞行速度一直在加快,同时人们还发明了喷气式发动机、雷达和火箭技术,这使得防空部门很难区别出敌方和己方的飞机,导致了“误伤”的严重风险,即因为误判而击中自己人,这促使人们去研制敌我识别(IFF,identify-friend-or-foe)系统。此系统最先在二战中派上用场,其早期形式是,被雷达侦测到的飞机广播一个确认号码,表明自己是己方。到1952年,这些系统应用到民用航空上,让空中交通管制员识别民用飞机,同时由于担心技术推广以后会丧失安全性,美国空军开始研究怎样在系统中加入加密保护机制。现在,典型的空军防御系统用雷达信号发出随机质询信息,友方飞机拥有相应装备和密钥,能正确应答并确认自己的身份。对于现代系统,第19章将介绍详细信息。
设计良好的IFF系统是比较棘手的。下面的故事勾勒了其中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我是从南非空军(SAAF)的一位军官那儿听到的。在本书的第一版出版后,这个故事引起过争议,后面我会对其进行讨论。即使如此,自二战以后,类似的游戏在其他电子战系统中也已出现过。不管怎样,米格战斗机中间人攻击这一故事已经成为一个传说,并很好地展示了如何对“质询-应答”身份验证协议进行实时攻击。
20世纪80年代后期,南非军队在纳米比亚北部和安哥拉南部发起战争。战争目的是要维护纳米比亚的白人统治。因为南非国防力量的大部分士兵都是从少量的白人中征募来的,所以减少伤亡至关重要。于是大部分南非部队都留在纳米比亚维护治安,而与北方作战的任务就交给了UNITA部队。南非空军的任务是双重的:轰炸安哥拉的目标给UNITA提供战术支持,还要确保安哥拉及其盟国不攻击纳米比亚。
然而,安哥拉盟国的空军突然冲破了南非的空防系统,并且轰炸了位于纳米比亚北部的一个南非军营,炸死了很多白人士兵。
几年以后,一位SAAF军官告诉了我其盟国获胜的经过。几架米格战斗机在安哥拉南部(就在南非空防区北部)边沿巡游,直到一架SAAF Impala轰炸机轰炸了安哥拉的目标。之后,米格战斗机迅速转向,公然地飞越南非空军的空防区,此时,空防系统发出IFF的质询信号,米格战斗机将应答信号向安哥拉防空火炮阵地重放,阵地再向南非轰炸机传送这些质询信号,应答信号就这样实时地传送回了米格战斗机,米格战斗机再重放这个信号就可以通行了,具体过程如图3-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