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强国梦——毛泽东、邓小平的追求与遗愿(10)

中国凭什么胜出 作者:丁建中


“特区”借壳上市

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在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时说:“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贡献,但是长期停滞发展很慢。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时候了”。“我们过去有一段时间,向先进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叫作‘崇洋媚外’。现在大家明白了,这是一种蠢话”。邓小平的讲话表明了中国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决心。那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1979年1月17日,邓小平在同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等工商界领导人谈话时说:“现在经济建设的摊子铺得大了,感觉知识不够,资金也不足……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吸收外资可以采取补偿贸易的方法,也可以搞合营,先选择资金周转快的行业做起”。

邓小平打开国门,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沿海省份的支持。广东省率先在深圳试办出口特区。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

但是兴办特区,一开头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反对声一片。因为当初创办特区的想法以及特区所具有的那些特征,按照传统的姓“资”姓“社”的标准来衡量,毫无例外地属于姓“资”的范围。因此,那时围绕特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出现了许多争论。最初争论的焦点涉及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即特区会不会变成旧中国的租界。1979年上半年,正当深圳的蛇口码头机器轰鸣、劈山填海之际,一位抗战时期曾经在这里打过游击的老战士泪流满面,痛心疾首地说:革命先烈流血牺牲得来的土地,给你们一下子卖掉了。当时这种心态不只是老同志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也有类似的疑虑。办特区,打开大门让外国资本家进来投资办厂,而且还要给他们许多优惠条件,对于那些不敢越传统“社会主义”雷池一步的人来说,这不是重新“租界化”、“殖民地化”又是什么呢?

此外,外资进入特区之后,实行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然而开放之初的中国,总体上还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长期以来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的人也自然将特区的体制归入资本主义。

对于兴办特区带来的种种忧虑、质疑,中共中央在1981年7月给了一个明确表态。该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指出,“这些疑问是没有根据的。中国特区是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特区内全面行使中国国家主权,这和不平等条约产生的租界、殖民地在性质上根本不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特区是扩大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经济的比较成功的好形式。对中国来说,特区是学习与外国资本竞争、学习按经济规律办事、学习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学校,是为两省甚至中国训练和造就人才的基地”。

尽管如此,关于特区究竟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还是持续了很长时间。因为特区接连不断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例如创办股票市场等),这些举措恰恰是长期被资本主义国家所用而被中国严厉批判过的东西。关于特区的争论直到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讲话才逐渐平息,告一段落(之所以说是告一段落,因为不解决中国意识形态发生的重大危机,这些争论以后还会不断产生,这一点后面还要加以讨论)。

邓小平视察南方时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是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邓小平还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 

邓小平力倡兴办特区,关键一条是中国本土资本原始积累很不足,必须利用外资,才能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资本积累了就可以兴办更多的企业,让更多的人就业。邓小平主张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这其实就是要让中国迅速补上物本文明的课。

物本文明也就是发源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物本文明阶段是人类社会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毛泽东时期的人们,以为推翻了封建主义(地本文明),可以一下子跨越物本文明或资本主义阶段,进入所谓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阶段,结果数十年的奋斗,不但没有减小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人民生活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上还拉大了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是固守所谓的意识形态的纯粹性,还是回到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这一最重要的现实中来?邓小平选择了后者,倡导中国改革开放。中国学习西方,以便最终赶上西方。中国要不是改革开放,就不会迅速减小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更不会超过发达国家,要是仍然沉陷在无谓的意识形态之争中,中国就是作茧自缚,无法进步。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一扫弥漫在中国上空怀疑改革开放的阴霾,经济特区像加了油一样,又连上了几个台阶。就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来看,短短的30年,就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流动人口加常住人口近150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2009年为8245亿元,位居大陆城市第四位,人均GDP达935万元,排在大陆城市首位。深圳已成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仅次于上海),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心,并向广东省以至全国辐射。经济特区已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物本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基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