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相声是市井的活录音机

人间喜剧 作者:徐德亮


●而且相声就像话剧、像电影,不但录下了“形”,还录下了“声”。再完美的文字资料,也不能把社会风俗的某些片段和场景表现得这么完整,这么完美。

●侯宝林在《卖布头》的前半部分仿学了一些音乐性很强的吆喝,老艺人孙宝才留下的宝贵录音《一岁货声》中,更是仿学了一年中不同月份北京城里各种吆喝的原生态,韵味之厚、仿学之精,令人赞叹。

相声中保存了多少传统的玩意儿,是难于统计的。试想,如果没有相声,会有多少旧闻旧事、掌故风俗,堙没在历史当中。

更为重要的是,相声是“活的”,是有声调的,是讲究“学则求似”的;所以相声代代传承的不经意间,保留了那些最鲜活的东西。

而且相声就像话剧、像电影,不但录下了“形”,还录下了“声”。再完美的文字资料,也不能把社会风俗的某些片段和场景表现得这么完整,这么完美。

比如传统相声《当行论》中,艺人模仿当铺掌柜的,用当铺特有的那种拉长声儿的腔调说话。如果没有相声,我想当铺人说话的语调可能会永远失传——虽然它也没有继承的必要,但到底是社会风俗的一种,是后人应该知道的。如果没有相声,就算有文字材料说“当铺中人说话与一般人不同”,但具体是怎么不同,估计就要存疑了。

再比如传统相声《拉洋片》中,艺人不但仿学了各种拉洋片的腔调,连乡下人拉洋片如何吆喝,如何对围观者强拉硬拽,都有传神的仿学。更不必说《卖布头》、《卖估衣》中艺人对卖布头、卖估衣的仿学,《同仁堂》、《数来宝》中艺人对乞丐现编现唱数来宝乞讨的仿学等等,这种风俗片断完全靠相声才得以保存。虽然当时有可能已经出现了电影,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又有哪部电影能这么真实,这么细致地反映这种下层人民的生活呢?

提到仿学,不能不提的是“吆喝”,用文一点儿的说法叫“货声”,这也是相声中保存最完整的一种历史声音。侯宝林在《卖布头》的前半部分仿学了一些音乐性很强的吆喝,老艺人孙宝才留下的宝贵录音《一岁货声》中,更是仿学了一年中不同月份北京城里各种吆喝的原生态,韵味之厚,仿学之精,令人赞叹。

说到“吆喝”在当今的继承,不能不提的是被胡絜青题为“京城叫卖大王”的臧鸿。臧先生是相声前辈王长友的徒弟,目前已经七十多岁,天生的大嗓门,待人热情,爱张罗事,对吆喝更是情有独钟,据说能吆喝一百多种货声。曾经侯宝林推荐,为一百多部电影电视剧配过音。他自己一提此事,通常都是一个大“贯口”:“《开国大典》《城南旧事》《骆驼祥子》……暨《夜深沉》,都有我的配音。”很有点童心未泯的感觉。

我幼年曾跟他学过相声,也学过两句吆喝,不过实在不太是味儿,就放弃了。后来杂事繁重,我们大概有十多年没什么联系,前几天他忽然给我打了个电话:

“你最近干得不错,我听说了,电视上也看见了,好事。有能力了就多孝顺孝顺你父母,别忘了你小时候,你母亲大风天儿的在羊市口北口卖报供你上学。”

除了感动之外,我还发现,电话那边的声音见哑,而且有点耳背了,当年那个精力充沛、高门大嗓的臧先生也老了,不知道他的吆喝有没有传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