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依依,情归何处
他是一个遗腹子,父亲战死在异国他乡。做中学教师的母亲,靠着微薄的薪水,抚养他熬过了异常艰难的童年。在那些清贫的日子里,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安静地沉浸于阅读。那些如饥似渴的阅读,照亮了他一度黯淡的心灵。
对政治和文学颇感兴趣的他,后来考入了顿河畔的罗斯托夫大学,却进了数学物理系,这并没有妨碍他对文学的热爱,在大学期间,他还参加了莫斯科文史哲学院的函授学习。
1936年,一头乱发的他在校园里遇见一个美丽的女孩,平素木讷的他眼睛立刻亮起来,忙向人打听她的名字,又旁若无人地上前自我介绍。女孩就读于同校的化学系,她对身材像麻杆儿似的他,第一印象并不大好,还有他的书呆子气。后来,她从朋友那里得知他绰号海象,家境清寒,还听说他很有些文学才华。
第一次邀请几位同学到家里聚餐,他不邀而至,竟在众人一片惊讶中,娴熟地弹奏了一支难度很大的钢琴曲,令她不禁对他刮目相看。随即,他送给她一首很特别的藏头诗。读罢,情窦初开的她,不由得对他产生了兴趣。
后来,他与她成了十分亲密的朋友,两个人经常一同参加校内的社团活动,一同去图书馆,一同去食堂,一同去参观展览。这期间,他给她写了一封又一封文采飞扬的情书,她一一地收藏了,却始终不曾表白自己的心迹。她虽然很欣赏他的才华,也感受到了他对她的痴情,却无法确认自己对他究竟是崇拜还是喜欢,内心里一直纠结着。
1938年的一个星光闪烁的夏夜,他与她在一个公园里漫步。突然,他站住了,眼睛直直地望着她,时间仿佛突然凝固了。过了一会儿,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紧紧攥住他的手:“我在爱,希望你也一样。”
还在犹豫的她,担心高傲的母亲会反对他们相爱,一时慌乱得不知该怎样回答他。
第二天,他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似的,没了笑容,也不再讲逗人的趣闻。
没过多久,他炽热的情书又一封接一封地传到她手上,她知道自己再也无法拒绝了。很快,他们便坠入了热恋之中。
1940年,尚未毕业的他和她,瞒着各自的母亲,办理了结婚手续。他们的蜜月,是在塔鲁萨的乡下渡过的,他们在那里租了一间简陋的农舍,除了门外的一张木台子和一条木凳,屋内几乎没有什么家具。他们睡在干草上,像电影里的浪漫场景一样,连枕头也是用干草垫起来的。
婚后的日子是清贫而甜蜜的。两位母亲知晓后,并没有责怪他们,还帮助他们租了一间公寓,向他们送上了迟到的祝福。
然而如胶似漆的甜美的生活,仅仅维持了一年,残酷的战争爆发了。她向后方撤退,他握笔的手则拿起枪,毅然地奔赴了前线。
在那些血雨腥风的日子里,两个人用一封封书信,传递着爱的信念,相互鼓励着。
谁也没有想到,战争刚一结束,他们尚未来得及欢呼,他便因为不合时宜地言论,被判处监禁8年。
起初,她说什么不肯相信,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他,会有那样严重的过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不无悲伤地发现,她与他之间似乎真的存在着一道无形的隔膜,他在她心中变得有一点儿陌生了,尤其是她考上了莫斯科大学的研究生,几次去狱中探望后,她和他的心里都生出了悲凉。
他被转到哈萨克斯坦北部的劳改营后,她与他便好几年没有再见面。
孑然一身的她,在孤寂和无望中,选择了与仍在服刑的他离婚,改嫁对她穷追不舍的一位莫斯科大学的高级讲师。但很快,她就痛苦地发现:她的这次选择,其实并没有多少幸福可言。
1956年的一天,结束了长期流放生涯并被恢复了名誉的他,得知她就住在附近。他决定去最后看她一眼,将在流放的日子里为她写的诗,送给她作为分别的纪念。
然而,饱经岁月沧桑的两个人,默默地站在夕阳中,四目相对,竟久久地无语凝咽,彼此的心海都在波涛翻涌——原来,往事并不如烟,真爱并未走远。
此后,她一次次地请求他宽恕自己的背叛,她愿意再回到他身边,爱他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