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与生俱来。
亲历痛苦的人,他会这样描述痛苦 火焰般灼烫的焦虑,沙漠般空旷的孤寂,单调日复一日的心碎,令人心灰意冷的钝痛,敲击心灵的突发锐痛,本已十分难熬又骤然加剧的苦楚,毒蝎蛰咬般令人癫狂的刺痛
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娑婆,意译为“堪忍”。生活在这个世界,就要有勇气来承担痛苦、忍受痛苦。
生活是一串由烦恼、痛苦串成的念珠,禅者是能够微笑着捻动它的人。
在痛苦面前,微小的勇气,胜过丰富的学识。
微小的勇气,来自愿。
愿,是步入禅境的第一道门。发愿,为习禅者必具的行门。
修禅之事,无愿不成。愿是精进的动力,精进是达到愿力的保证。故《瑜伽师地论》说:“由此愿故,烦恼微薄,能修精进。是故我说愿波罗密与精进波罗密,而为助伴。”
在佛法中,有总愿、别愿。总愿是四弘誓愿;其他的,像药师佛的愿、观音菩萨的愿、普贤菩萨的愿、阿弥陀佛的愿、地藏菩萨的愿,均称别愿。
在《地藏十轮经》“序品”中,地藏菩萨说:“我今学世尊,发如是大愿:当于此秽士,得无上菩提!”地藏大愿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一大愿,也是一切诸佛的根本愿。故又称本愿。
《地藏十轮经》说,“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
“地”指大地,大地为一切万物提供生存的条件,有能持、能育、能载、能生之意。“藏”是宝藏,财宝足以救济人的贫苦,圆满人生,又有储藏、存有之意。“地藏”指菩萨如大地一样含藏着无数的善根种子。
在柏林禅寺习禅之初,虽然每天上殿时也跟着僧众一起念诵“四弘誓愿”,但我从内心中不敢发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一个凡夫俗子,哪里做得来?
净慧禅师告诉我:“有愿就有光明,有愿就有方向;有愿就有加被,有愿就有力量。”
我问禅师:“四弘誓愿是否是习禅的次第?”
禅师说:“没有先后,四弘愿是一体的。”
汉传佛教中,观音、文殊、地藏、普贤四大菩萨,代表着释迦佛心“悲智愿行”四个方面,众生无边誓愿度,度尽众生,是地藏大愿;烦恼无尽誓愿断,去除烦恼,是观音大愿;法门无量誓愿学,般若增上,是文殊大愿;佛道无上誓愿成,行愿无尽,是普贤大愿。
《六祖坛经》讲“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这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观音、文殊、地藏、普贤四大菩萨种性,每一个众生都是具足的。
禅师帮我推开心门,我看到内在的天地。逃避,从来不会让人找到道路,发愿会使人充实。愿即大地,大地虽然一动不动,却于沉静中充满了力量。释迦佛等觉醒者们,他们的愿望,对于这个世界的众生来说,比大海还要深沉,还要辽阔。
“愿的力量真的如此大吗?”
禅师借临济祖师的话回答说:“只怕你信不及。”
想一想,从久远久远以来,我们一直不断重复一些过程:一些情愫,一些渴求,一些感觉,一些追逐,一些欣喜,一些失落 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我们进行着这永无尽头又乐此不疲的旅行。这种痴迷地重复,阻°着我们认知生命本有的珍宝。
有愿,就不会有怨,就不会把习禅理解得过于片面。生活中处处的觉受,都是观察、思维因果存在的机会。明因果,就能够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处处看到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就是生活在净土中。
如果没有愿,就如临济祖师所说:“念经作佛,纵然自在还是妄;发心度众,虽是慈悲终归贪。”
轮回无尽头,知流水今日。回头即家山,悟明月前身。
身在九华,我暗暗发愿,要邂逅自性地藏。